《周易》对中医阴阳学说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周易》对中医阴阳学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黄帝内经》这部作品上。 《黄帝内经》的核心是阴阳学说,而阴阳学说直接来自于《周易》。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是运动变化的,它们彼此消长,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在《周易》的泰卦、否卦、损卦、益卦、既济卦和未济卦中,都体现了阴阳这种对立统一、互相转化的观点。同时,《黄帝内经》将这一观点,应用到了解释人体健康与疾病方面。中医阴阳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又导致了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阳气偏胜,则表现出热象,腠理闭塞、喘息气粗、身体前俯后仰、汗不出、身体发热、牙齿干燥、烦闷,如果再出现脘腹胀满,病情就很凶险。阴气偏盛,则表现出寒象,身冷汗出,全身常觉得发冷,时常战栗恶寒,手足逆冷,如果再有腹满的症状,则病情凶险。
如何根据《周易》经络五行学说为患者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可以根据《周易》中的五行学说的原理,利用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关系,来为患者确定治疗的方法。例如,水生木,在人体中,肾属水,肝属木,所以,可以通过滋补肾水,涵养肝木来治疗,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肝阴不足的病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