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养生的中老年人大都略懂一点中 医常识,有些人甚至自认“久病成医”,自行 对一些症状和中医概念对号入座。可是,您 真的了解这些常见的中医概念吗? 上火了,怎么降 口干、便秘、口腔溃疡、心烦易怒…… 遇到这种情况很多人就说是“上火了,降降 火就好”。但是这“上火”到底是哪儿的 “火”,因何而起呢? 中医理论中“火”有着双重的临床意 义,一方面存在有生理之火,机体的一切生 命活动、生理机能均有赖于生理之火的温 煦、推动、鼓舞。另一方面存在着病理之火, 我们所说的上火即属于此类,是机体脏腑 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和所致。 一般实火证常起病急,病程短。常见临 床表现有壮热面赤、口渴喜冷饮、心烦、小 便短少、大便干硬等。虚火证则起病缓慢, 病程较长,常见临床表现有骨蒸潮热、午后 颧红、心烦盗汗、眩晕耳鸣、形体消瘦等。 面对上火,一律用苦寒之品降火吗?答 案是否定的。如果治不得法,可能使阴虚更 盛,虚火更重,不但不能对症,反而火上浇 油,危害身体健康。 湿气重,如何除 头昏脑涨、舌苔厚腻、食欲不佳、脸上 起疹子、虚胖……面对这些症状,很多人都 会得出“湿气重”的结论。可是你真的了解 “湿气”这个概念吗? 湿气,就是中医中的湿邪,是风、寒、暑、 湿、燥、火六种病邪之一。湿有内湿、外湿之 分。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 所致。内湿则是疾病病理变化的产物,多由 嗜酒成癖或过食生冷,以致脾失健运,湿自 内生;或素体中气亏虚、脾肾阳虚,极易酿生 内湿。对于日常养生来说,可以采取一些简 单的方法起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1.我们常用的食物里有一些能够起到 健脾化湿的作用,例如薏苡仁、麦芽、山药、 赤小豆等。如果感受风寒湿气了,可以服用 一些姜汤祛湿散寒;夏季暑湿之气较重时, 冬瓜、绿豆、扁豆等能够利水化湿。 2.湿气较重的时候,食用的水果可以选 用苹果、桃子、橘子、柚子等,尽量不要食用 香蕉、火龙果、芒果等黏腻上火的水果。 3.做菜的时候,适当放人一点香料,比 如白豆蔻、砂仁、花椒等,这些食材多能芳香 醒脾化湿、振奋阳气,但是要注意不可多用, 以免辛辣伤阴。 “受风了¨,是何“风" 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些病是因为“受 风”引起的,譬如感冒着凉称“受风”,中风似 乎也是“受风”引起的,那么这个“风”到底是 什么意思? 风有“内风”和“外风”之别,来自外在的 风邪,属于外风,可以导致很多疾病,感冒受 风就是这一类的外风。另一方面,人体内在 脏器的功能失调也可以引起风,称之为内 风。外风所致疾病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 一些感染类的疾病,譬如感冒等呼吸道感染 性疾病等。另一类是身体局部肌肉、关节的 疼痛,譬如伤风以后出现的头痛,受风寒出 现的腰背关节痛,以及肩周炎、风湿或类风 湿性关节炎等。 内风所导致的疾病包括肝风上扰,会出 现头部不适,头晕、头痛、头胀不适等,譬如 高血压、眩晕、偏头痛等;也可以引起身体摇 摆,肢体震颤、抖动等疾病,譬如帕金森病、 小脑萎缩或其他共济失调等。血虚生风或阴 液亏虚生风,可以引起肢体抽搐、抽筋、肌肉 跳动、痉挛等,譬如高热惊厥抽搐、面肌痉挛 等,也可以出现身体局部的麻木、皮肤瘙痒 等,都属于风的表现。中风的风,也是以内风 为主,之所以称之为中风,也与中风发病突 然、变化迅速的特点和风相似有关。 补“肾虚”,误区多 要正确理解肾虚的概念,我们先要知道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肾 为“先天之本”,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 阳之本,生命之源。肾精充足,身体健康,精 神好、脚步轻快、睡眠好、耳聪日明;发生“肾 虚”时,会出现腰酸腿软、足跟疼痛、生长发 育迟缓、性功能低下、月经不调、浮肿尿少、 夜尿频多、精力减退、头晕耳鸣、情绪不佳、 胆小易惊、牙齿松动、脱发、须发早白、五更 泄泻等各种症状。 补肾存在着许多误区,常见的误区有: 误区一:补肾等于壮阳。使用大量含动 植物激素类的药物,如各种鞭、鹿茸、雄蚕 蛾、海马、肉苁蓉、淫羊藿等,以及一些进口 的单纯、局部改善性功能的化学药,短期激 发人体潜能,追求快速见效、立竿见影,虽 得一时之乐,但常常耗伤精血,影响健康,甚 至导致耳鼻溢血、血压升高、中风、心脏缺血 等严重毒副作用。 误区二:女性不需要补肾。很多人认为 只有男性才需要补肾,其实女性也会肾虚。 女人肾虚常表现为容颜受损,如出现色斑、 肌肤暗沉、瘙痒、脱发、浮肿;情绪和睡眠改 变;腰酸背痛,月经变化,乳腺增生,子宫肌 瘤,不孕,以及更年期综合征,因此,女性同 样也需要补肾。 误区三:不分阴阳补肾。补。肾前要先辨 明体质,肾虚有阴、阳、气、精的不同,不能单 纯阳虚补阳,阴虚补阴,要注重阴中求阳,阳 中求阴,达到阴阳平衡。肾精充沛。 误区四:耳呜、腰痛都是肾虚。肾开窍 于耳,腰为肾之府,肾与耳和腰有较密切的 相关性,但是,造成耳呜和腰疼的原因有很 多,如中耳炎、腰椎病变,不能仅仅责之于肾 虚,必须明确病因,以免耽误病情。 误区五:混淆肾虚与肾衰。肾虚是中医 的说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辨证;肾衰是 西医的诊断,指血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功 能下降,两者相去甚远。 误区六:忽视夜尿增多和五更泄泻。一 些老年人,夜间尿量多,或者到了凌晨四五 点就腹泻,严重者一夜两三趟,冬天或季节 变换时加重,误认为是前列腺增生或消化不 良,其实很多是肾气、肾阳亏虚造成。 “脾”气大,脾受伤 有患者问,中医的脾到底在哪里?我都 做过脾切除术了,为何医生还诊断我为脾虚 证?其实,西医概念的脾,和中医说的脾虽然 叫法一样,但其实又不完全一样。 中医藏象学(“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认为,脾 不单是西医所指的一个器质性的脏器,它更 是一组功能的集合。 所谓脾主运化,即主管消化吸收;脾主 统血,即脾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其 逸出脉外的作用;脾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 生化之源,是指食物经脾、胃消化吸收后,须 赖于脾的运化功能,并传输其精微物质,人 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以濡养,将水谷精微布散 于全身,从而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各个 组织、器官得到充足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 生理功能。脾是人体摄取营养物质的主要器 官,故有后天之本之称。 如果在平时生活中,不注意进食规律和 荤素搭配,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嗜烟酒 辛辣油腻;或不注意情绪的纾解,喜欢生闷 气或者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志;抑或工作劳 累,休息不充分,生活起居不规律;再者生病 已久,药物伤身,以致体虚,身体素质下降 等,这些原因都可以导致脾气的损伤。脾失 健运,引起脾的功能虚衰、生化之源不足,则 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痛、泄泻便溏、消化不 良,以至倦怠、浮肿、消瘦、出血等气血生化 不足的病变。 阅读链接 “五脏六腑”其实是中医专有名词 严格意义来讲,“五脏”是中医学的说 法,特指肝、心、脾、肺、肾五个脏器,与胆、 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相对应。五 脏用于阐释这五个不直接与饮食及其代谢 产物接触的脏器的功能,即能“藏精气而不 泻”,具有“满而不实”的特点。与五脏相反, “六腑”是直接与饮食及其代谢产物接触的, 具有“实而不满”的特点。而按照现代医学解 剖学的观点,肝、心、脾、肺、肾和大脑、胃肠 一样,都是一个个器官,并没有把肝、心、脾、 肺、肾这五个器官特别拎出来并单独命名为 “五脏”。可见,“五脏”其实是个中医专有名 词,且具有特殊的含义,和西医学的五个器 官的概念不完全一样。 但是由于现代医学(解剖学)传入中国 时,采用了中医学对这五个器官的传统命 名,使得人们时常混淆,或者简单地将中医 的“五脏”等同于现代医学的肝、心、脾、肺、 肾这五个器官。 据《家庭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