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长春市民王女士得了急性黄疸型肝炎,来到长春市传染病医院接受治疗。该院中西医结合科采用中医疗法,用中成药鸡骨草丸,很快治好了王女士的病,令王女士诧异不已:“没想到中医治传染病这么快,还花不了多少钱。”
建院58年来,长春市传染病医院已成功诊治200余万名传染病患者。近年来,该院又构建起以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传染病防控体系,使疗效更上一个台阶,王女士就是这种新体系的受益者之一。 传染科并入中西医结合科 2011年的一天,长春市传染病医院院长邓平主持召开全院职工代表大会,宣布将传染科并入中西医结合科。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决定一出,立刻在会场引得职工们议论纷纷。 待大家安静下来,邓平说,“今后,我们要改变传统以往的模式,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积极参与疫情防治’的政策要求,重新整合科室力量,引进优秀人才,以中医药为主防治传染病。” 什么叫“中医药积极参与”?邓平斩钉截铁地说,“就是中医药要在传染病防治方面起带头作用。” 从此,该院制定了“高起点、强介入”的方针。 所谓“高起点”,指引进人才必须硕士以上学历;而“强介入”,则要改变过去中医受邀会诊的被动形式和补充西医的辅助角色,彻底转变传染病防治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陈旧观念,保证中医药人员在第一时间、无障碍介入传染病防治工作,全力构建以中医为主体,优先采用中医药理论和技术全面应对传染病防治任务的新模式。 应急防控救治中医成主力 2011年8月25日,医院紧急收治一名疑似皮肤炭疽的昏迷患者。当时,恰值中西医结合科主任罗威值班,他立即安排患者进入隔离病房,经查迅速诊断为皮肤炭疽合并脑膜炎型炭疽。医院紧急启动突发疫情应对机制,4小时后,证实该患为皮肤炭疽、脑膜炎型炭疽、肺炭疽三型合一的内蒙古输入病例。 这是该院自构建以中医为主体传染病防治新模式以来遇到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院以中西医结合科为基础力量,成功完成了这起疫情的应急防控救治任务,未造成一例密切接触者感染和发病,得到国务院、原卫生部的充分肯定。 2014年,该院共收治患者近2400余人次,中医参与治疗率达100%,且效果明显。压力大、任务重,中医人员全程诊治患者,积累了翔实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依靠中医的主体力量,经历了实践的检验,出色地完成了传染病防治任务,全年无一例医疗差错和事故发生,表明以中医为主角的防治模式已基本承担起常见传染病的防治任务,具备了相应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渐趋成长为传染病防治的中坚主体力量,并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2014年7月,某大学发生麻疹疫情。学校属密集聚居区,人群密度高、流动性大、隔离条件差,若不能有效控制,极易造成暴发流行。医院立即委派中西医结合科承担此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经过3周的艰苦工作,筛查了4000余名师生、诊查30000余人次、隔离观察1200余人,最后仅28人发病、无1例危重症出现,未造成1例意外扩散,圆满完成了任务。 这是该院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专家队伍第一次集体亮相,展现了中医药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保障了群众的生命健康,在中医药敢于担当重任、科学、高效防控突发重大疫情历程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传染病医院邀请市民检阅 对很多市民来说,“传染病”三字总是令人“望而生畏”,传染病医院也终归是一个神秘的地方。为了消除市民的恐惧感,不久前,长春市传染病医院专门请来一批市民,让他们来一起“看看医院”。 作为收治传染性疾病的医院,能够有信心接受市民的检阅,靠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是绝对的安全。 第一站,大家来到传染病专用隔离通道。这个通道是一个通向甲型H1N1流感病房的专用地下绿色通道,在早期防控甲型H1N1流感时,120急救车就是从这个通道将患者直接送到疗区。由于现在没有甲型H1N1流感及其他甲类传染病患者,所以现在这个病区作为备用疗区。 第二站,人们来到按照传染病防治要求设计的隔离病房。病房分为三区三通道,有效地控制院内交叉感染:住院患者平时只在污染区域内活动,不能进入清洁区和半污染区;在接受诊断、治疗时,医护人员须经过半污染区进入污染区。 “很多传染疾病是空气传播,该怎么防御呢?”有市民对此感到疑惑。医务人员介绍,医院病房均按照呼吸道传染病防护设施要求,采取空气单向流通防护,空气流向是从清洁区到潜在污染区,再到污染区,整个病区通风良好。 经过近4年的发展,目前,长春市传染病医院已成为东北三省最具标准化的一所现代化传染病医院。医院已收治过结核病、甲流、手足口病、麻疹、流脑、艾滋病及狂犬病等23种传染病,并全部得到有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