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5月3日断肠之日,恩师裘沛然先生逝世已经5周年。忙忙碌碌之余,及至夜深人静,不时忆及与老师相处20年间的点点滴滴。
在延安饭店统稿
我认识老师裘沛然先生多年,但真正近距离的接触,是在1982年的12月。《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内科学》在上海延安饭店统稿,主编是金寿山、潘澄廉及裘沛然,由于年事已高,需要几位中青年专业人员协助。我有幸被选中,并被安排与裘老同室。有一次我在查阅《简明中医辞典》时,裘老说你把《辞典》中有关伤寒的著作报给我听,我能说出这些书的作者、年代、内容特点等。我有点将信将疑,当我连续报出30余部著作名称时,老师真的几乎无一遗漏地正确说出这些书的作者、年代、内容特点等,令我钦佩得无话可说。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老师的学术造诣都是在年轻的时候打下的扎实基础。
裘老的诗才在业界颇有名气,往往信手拈来,随口而出。1月28日夜晚看《百科》稿至深夜1点,我劝裘老早点休息,他忽然来句:“日暮掌灯观细字,眼花执笔到长眠。”当看到有的稿件写得太糟糕,简直无法修改时,老师生气了,有句曰:“处处遭逢鬼打墙,老夫肝气化肝阳,平生愧乏回天手,只向岐黄哭一场。”2月6日晚,窗外寒风凛冽,我正在修改《百科》中“中暑”这篇稿时,老师当场来句:“寒宵挥暑笔,大作倚中年。”每天晚饭后,我与老师常常漫步在延安饭店绿树成荫的小花园中,面对高耸的松柏,老师欣然得句:“霜打雪飞色尚青,岁寒松柏不凋零。”3个月的统稿即将结束,1月18日夜深人静,我与裘老修稿至深夜,难以入眠,老师感慨地对我说:“他日若忆及与我相处在延安饭店统稿的日子,可用以下两句志念:‘清灯榻伴犹存梦,往事风中已化烟’。”2010年5月3日裘老逝世时我即以“清灯榻伴犹存梦,往事风中已化烟”为题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了纪念文章,“在追思先生的不眠之夜,想起1983年我协助先生在延安饭店参加《百科全书·中医内科学》统稿时,与老师对榻而眠,请教学问,订正辞章,‘清灯榻伴犹存梦,往事风中已化烟’‘黄鹤不知何处去,我来只见白云多’……”在延安饭店统稿的日日夜夜,老师的音容笑貌,至今历历在目。
火车上对赋
1991年6月我陪裘老赴江苏常州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的“中国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二期工作计划会议”,事毕乘火车返沪。同车的有张镜人和蔡小逊两位名老中医。旅途中闲谈,窗外风景如画,阳光和煦,三老谈兴甚浓,裘老话峰一转,提议面对此情此景,每人当场赋诗一首,以增趣味,两老欣然同意。既然裘老倡议,自然应由裘老先开张:“常州三日雨丝中,胜会高贤议一通;行过东坡洗砚池,用钱江上买清风。”常州三日连绵阴雨,会议结束回沪时天气已转晴,会议期间曾经参观东坡洗砚池胜地,“用钱江上买清风”,突现作者之用心。裘老巧妙用句,信手拈来,记景抒情。未及些许,蔡小逊先生随即奉和:“辘辘车声吟哦中,心有灵犀一点通;矍铄精神松常茂,清词丽句凭高风。”不过10分钟左右,蔡老出句之快,诗意淡雅流畅,令人折服。不等蔡老吟毕,张镜人先生神情踌躇,已经成竹在胸,有诗曰:“顷刻吟成行旅中,诗心息息总相通;裘翁自有生花笔,何必楼高舞剑风。”国医大师张镜人,出身名门,才华横溢,此脱口成章,着意深邃。另外,诗意中显现三位沪上大家,相互之间十分了解,友情非同一般,“诗心息息总相通”一句直捣心源。裘老书斋名“剑风楼”,自喻“剑风楼主”。张老后二句,一以褒扬裘老有“生花妙笔”,一以运用裘老书斋名阐发作者意味。寓意深刻,令人回味。
常州到上海,路程不远,吟咏之间,车已经到站。三位名家的诗作、才华,及其精神风貌,令我终生难忘。
治病先治心
2005年某日裘老的诊室来了一位女性患者,此人年近三十,当时手捧《裘沛然医论集》一书,自称从香港慕名到上海来求医。诉因情志抑郁、失眠2年,病情日益加重,久治少效,已经没有信心了,看了香港出版的《裘沛然医论集》后,遂信心倍增,专程来沪要求加号门诊。裘老对这一类患者从来都患着恻隐之心,不会拒绝的。仔细询问患者病史,患者于2年前患皮肤湿疹,久治未愈,导致精神紧张、忧虑、失眠,当地医院诊为抑郁症,一度服西药好转后又复发,又继服抗抑郁药6个月未明显缓解,反逐渐加剧,失眠严重,伴全身乏力症见心悸、胸闷、精神易紧张,情绪低落,夜寐不安,仅能睡眠2~3小时。伴有眩晕头胀,纳食不馨,月经衍期,量少。裘老经望闻问切,认为此人乃肝气郁结,郁而化热,心失所养。处方:炙甘草、桂枝、麦冬、西红花、黄连、生地黄、生龙骨、生牡蛎、常山、茯苓、茯神、郁金、党参、生姜、大枣。同时叮嘱患者放松心情,生活有规律,每天进行散步活动,避免劳累,并表示一定精心治疗,对此病证亦很有信心,并强调要患者坚定必胜之心,配合医生。四诊时患者仍有心悸和恐惧感,倦怠乏力,纳食欠馨,夜寐时好时差,月经延期40天,遂又拟一方,经2个月中药治疗,抑郁症基本治愈。因月经失调,经期延迟,婚后3年未孕,故治宜调理脾肾、益气养血、疏肝解郁为主,经数月调治,月经正常,不久又获怀孕之喜,十月怀胎后生下健康男婴,如今母子安康,并已迁至上海定居。
裘老说:“治病先治心,既是一个医疗方法问题,更是一个职业道德问题。唐孙思邈将‘大医精诚’置于《千金要方》卷首,其意义值得我们深思。”《读素问钞》说:“药非正气不能运行,针非正气不能驱使,故曰针石之道,精神进,志意治则病可愈;若精神越,志意散,虽用针石,病亦不愈。”他倡治疗疑难病八法中有“医患相得法”。此法首先要求医生对病人具有高度责任感,从而使病人对医生产生坚定的信心。医生和病人的精神如能糅合为一,这将为治愈疑难危重病症创造最佳的条件。医生的认真负责态度,使病人精神得到安慰,并对医生的治疗充满信心。只有“医患相得”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中医学是治人的学问
裘老经常对我们说,中医学是治人的学问。《素问·宝命全形论》载:“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灵枢·玉版》:“人者,天地之镇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当前,由于医疗水平的限制,尚有许多疾病还缺少理想的根除办法,但是中医药扶助保护人的正气,不失为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的良好对策,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医学理念。面对临床那些十分棘手的难治之证,裘老主张采用“养正徐图法”,即应用调养扶助正气,使正气得充而驱邪有力的一种方法。《医学源流论·元气存亡论》把保护元气为“医家第一活人要义”,“若元气不伤,病虽甚不死;元气或伤,虽病轻亦死”。“诊病决死生者,不视病之轻重,而视元气之存亡,则百不失一矣。”老师强调:“治病先治人,通过治人达到治病的目的;治病不忘顾护正气,主张留得一分正气,便有一分生机”。《内经》云:“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伤其正也。”“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同时主张食补与药疗同时进行:“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任何治疗措施都是为了保护人体的正气。“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老师曾治疗一鲍姓肝癌患者,初诊时病情正逐渐恶化,情绪悲哀。裘老一方面积极鼓励患者,增强患者与疾病抗争的信心,另一方面精心辨治,立方遣药以扶助正气为主,待正气来复时,在佐以祛邪散结。随着精神的好转,病情也逐渐改善。至今裘老已驾鹤西去,我在宁波遇到此患者,他十分感激裘老的精心调治,至今十年余,患者情况仍然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