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锐 四川省会理县人民医院
《伤寒论》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此条的治法:先与小建中汤,后与小柴胡汤主之。这样的治法到底是试探性的治疗还是另有原因?我们先来看一则医案。
罗某,女,49岁。自昨日起胃脘疼痛、不拒按,并周身痛,口淡无味,鼻干,不恶心,纳可,口微干欲饮水,颈背部恶风,前几日夜间有烦热盗汗,近来无,白天汗出不多,眠差,昨腹泻1次,无肛门灼热,泻前有腹痛,现无腹痛,无里急后重,今日尚未大便,手足不凉,不起夜,舌苔薄白,脉细、弦、数。
患者胃脘疼痛、不拒按,身痛,口淡,颈背恶风,腹泻无里急后重,证属太阳太阴合病,小建中汤证。然而,其鼻干颇似少阳证。虽《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第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文中亦提到咽干口燥的上热症状,但是临床实践证明,小建中汤证以虚寒为主,很少见到虚热症状的患者,况且,咽干口燥确实难与少阳的咽干鼻干相鉴别。那么这个病案应该怎样辨证呢?其鼻干到底属于少阳的上热还是小建中汤的虚热呢?
我们再回到第100条原文来看。“伤寒”,正是上案所遇到的情况——身痛颈背恶风之太阳病。阳脉涩,阴脉弦,正是小柴胡汤与小建中汤都能见到的脉象,都属于体表的津液不足,也正如本案所遇到的难题“鼻干”,也是小柴胡汤与小建中汤都能见到的症状。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仲景先师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这不是试验治疗,而是进退有据,法度严明的规矩。依照《伤寒论》中的治则,三阳合病治从少阳,因为少阳血弱气尽,不可发汗吐下(263条、264条),只能和解;另一方面,91条、92条、388条、389条更确立了一个重要的法则:表里合病,里虚寒急,当先救里!而此处,第100条正是这两种治则“狭路相逢”,都是津液虚亏,都不能发汗吐下,但是里虚寒显然比半表半里较急。故而,此条应该是舍外(半表半里)救里。当腹中急痛的里虚寒已(“已”指病好了),而半表半里证仍在,再治半表半里。
遂开:桂枝10克,白芍20克,炙甘草6克,大枣15克,生姜3片,饴糖50克(冲服)。水煎分2次服,日1剂,3剂。
于2016年5月10日复诊:胃脘痛已,身痛减轻90%,鼻干减,近几日早餐吃鸡蛋,现胃脘部顶硬感,稍泛酸嗳气,背部酸痛,久站腰酸,颈背恶风仍在,大便溏,眠差易醒,口不干不苦,舌苔薄白,脉细弦。现表里证皆减,而半表半里证显,故以半夏泻心汤加桂枝治之。可以说第100条提示了先治里虚寒后治半表半里的治则,而非试探性治疗。(邓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