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对疾病的认识是很全面的, 既看到 病, 也看到人; 既看到病邪对机体的损害作用, 又看 到机体自身的抗病向愈能力; 既看到药物治疗之利, 更看到药物有损机体之弊 [1] , 笔者很赞同这种观点, 对 “自愈” 的理论及实践略有所得, 述之于后, 旨在 抛砖引玉。 《伤寒论》中自愈情况分类 1. 自然转归 外感疾病有着自身发生发展的规 律, 经过一个病程阶段后, 病可自行痊愈 [2] , 正如张 仲景所言: “以行其经(此处经应解为疾病周期)尽 故也” 。 如第8条 “太阳病, 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 。 第10条 “风家, 表解而不了了者, 十二日愈” 。 第384条 亦言: “所以然者, 经尽故也” 。 六病 “欲解时” 反映 的也是随着时间节律, 疾病的自愈趋势。 2. 候气令和 第278条 “伤寒脉浮而缓, 手足自 温者, 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 若小便自利者, 不能 发黄。 至七八日, 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 必自止, 以脾 家实, 腐秽当去故也” 。 病本太阴病, 脾阳来复, 出现 “暴烦” , 为正气郁极初伸, 略有失控的表现。 同时出 现 “下利日十余行” 。 如果不识病机根本, 仅晓 “随症 治之” , 怕是很难待其 “自止” 就急急用药, 这样会干 扰机体的正常 “阴阳自和” 程序, 使 “有病不治” 就可坐等来的人体正常秩序, 随着 “下医” 之术的胡乱使 用, 而渐行渐远。 “脾家实, 腐秽当去” 意即随着身体 正气的恢复, 身体内残留的余邪会被自发逼出体内, 这种情况下, 有机体整体好转作为保障, 医者、 患者 采取任何对症措施都不仅是画蛇添足, 很多时候药 过病所, 会引邪深入, 干扰机体自我恢复的顺序, 从 而使轻者重、 重者死。 对待患者身体的反应, 医者须 有判断, 患者更须理性。 这个时候最佳的选择就是 停药, “候气来复” , 静候症状之 “必自止” [3] 。 第71条 提出 “胃中干, 烦躁不得眠, 欲得饮水, 少少与饮之, 令胃气和则愈” 。 第59条所言: “勿治之, 得小便利, 必自愈” 。 第49条: “脉浮数者, 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 之, 身重心悸者, 不可发汗, 当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 者, 尺中脉微, 此里虚, 须表里实, 津液自和, 便自汗 出愈” 。 这几条无论是 “胃气和” “小便利” 或 “自汗 出” , 均为津液有回复之象, 待其自复, 病可自愈 [2] , 身体有自我恢复的规律, 有的时候不去干预或者尽 量少的干预, 才是最好的治疗。 3. 邪去则愈 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子和首倡 “夫 病之一物, 非人身素有之也, 或自外而入, 或由内而 生, 皆邪气也。 邪气加诸身, 速攻之可也, 速去之可 也” 。 治疗的目的从某个方面讲就是 “使邪有出路” , 如果身体本身找到出路, 并且自发 “给邪出路” , 医者 要做的就是识别和观察, 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坐等 自愈。 《伤寒论》 对此有很多表述, 如第376条 “呕家 有痈脓者, 不可治呕, 脓尽自愈” 。 治当因势利导, 排 脓解毒, 脓尽则呕证自愈 [2] , 切不可见呕止呕, 阻碍 邪气出路, 闭门留寇。 如第46条: “太阳病, 脉浮紧, 无汗, 发热, 身疼痛……服药已微除, 其人发烦目瞑, 剧者必衄, 衄乃解” 。 邪气自去, 不药而愈, 何乐而 不为? 4. 损则自愈 第398条 “损谷则愈” , 《伤寒论》 第398条原文是: “病人脉已解, 而日暮微烦, 以病新 差, 人强与谷, 脾胃气尚弱, 不能消谷, 故令微烦, 损 谷则愈” 。 第391条可以看作是本条的注解 “吐利发 汗, 脉平, 小烦者, 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 对于 “损 谷则愈” 笔者对冯世伦先生曾治一案感受深刻, 医案 大体内容是这样的: 6岁小儿反复发烧, 服药后烧退, 但过几天又反复发烧, 询问得知因患儿长期患病, 多 以为免疫力低、 抵抗力弱, 所以经常吃补品, 遂据症 用药外, 嘱其少吃, 调理1月, 烧未再起 [4] 。 从此案例 可以得知, 不加辨别, 一味增加营养的治疗理念, 是 违反 “损谷则愈” 理念的, 值得大家反思。 综上所述, 正气的恢复, 邪气的出路, 恰当的护 理, 是不药而愈的保证。 其实治疗的目的, 特别是疑 难杂症的治疗, 不过是顺着自愈的方向, 让自愈的进 程更顺利而已。 古语言: “有病不治, 常得中医 (中等 水平的医生)” , 其理在于疾病从本质上是自愈、 而 非治愈的, 治疗只是为自愈扫清障碍和铺平道路的。 何为上医之治? 笔者认为是顺应患者自愈的能力和 节律, 治人而非治病的。 顺应自然之道, 使患者机体 恢复和保持正常的秩序, 可以自行解决体内发生的 诸多问题, 而非由医者来包办代替。 中医素有 “候气 来复” 之说, 恰合上医之道。 即得病日久, 对于虚人 要以少量药物缓调为主; 对于邪实者攻病要中病即 止, 两者都旨在给正气自我恢复留下足够的空间 [5] 。 验案举隅 案1 患者某, 女, 34岁。 2013年11月因发热、 喉 咙肿痛, 加上工作劳累, 在美国诊治, 服西药后虽退 热、 咽部症状减轻, 但导致大汗淋漓, 数日后背部开 始起红色疹点, 后满布腹部、 手臂、 头部, 蔓延至全 身, 被确诊为 “银屑病” 。 多方治疗无效, 后去墨西哥 游玩10日中皮损自行消退, 回美国后全身皮损重新出 现。 万般无奈中, 在网上搜索, 无意中搜到广汗法理 论, 于2013年12月26日通过电话及咨询联系到笔者, 学习后开始践行广汗法生活处方, 保持全身暖暖的、 潮潮的, 运动、 无感温度浸浴、 保持心情愉悦。 1个月 后皮损明显减轻, 3个月后皮损完全消退, 并且身体 也较得病前健康。 这是一则通过学习广汗法, 践行 生活处方, 调整汗出, 获得康复的案例。 最初的联系 只是为了给面诊打下好的基础, 但是由于路途遥远, 几次欲回国面诊都未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竟 “不药而 愈” 。 广汗法治疗体系一直强调要尊重和提高人体自 愈能力, 自疗与治疗相结合, 多数情况还是需要药物 的配合, 能够完全自愈的仍为少数。 案2 患者某, 女, 7岁。 2015年5月无明显诱因 出现发热、 咳嗽, 输液治疗后, 发现背部出现绿豆 大疹点, 后延及头颈部, 呈黄豆大小。 7月初被确诊 为 “银屑病” , 西药外涂皮损消退, 停用后很快皮 损重新出现, 求诊于某中医治疗无效。 2015年8月, 患儿头颈部、躯干、 四肢散发红斑鳞屑, 伴瘙痒, 皮肤干燥。 平素头和后背容易出汗, 其次前胸、上 肢、 臀部、 下肢特别是小腿不易出汗。 2015年8月30 日初诊, 遵医嘱停掉所有内服外敷药物, 系统学习 广汗法, 在几方面付出努力: ①要求患儿严格忌生 冷饮食, 以蔬菜为主, 偶尔会搭配点鸡肉, 10月试 着予牛肉、 鱼虾、 羊肉; ②要求患儿上学放学的时 间走路运动, 速度和时间根据温度自己调节, 力求控制出汗; ③家长随时增减患儿衣物, 如孩子腹部 一直有两块指甲盖大小的皮损, 家长买了带棉的 短裤让她穿着; ④家长督促患儿天气好的时候晒 太阳。 ⑤家长努力消除患儿压力, 使之心情放松。 通过以上生活方式的调整, 到2015年11月27日复 诊时, 在未用药物治疗的前提下, 皮损完全消退。 1年后随访, 疾病未复发, 身体健康。 中医学历来讲求理法方药并重, 重中之重是理 法。 如果理法贯通, 见病知源, 治病求本, 赋予自然的 方法(如日晒、 运动、 穿衣、 饮食、 心情等) 以严格的 “药性” 和 “药量” , 同样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病效果。 疾病的自愈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各个方面密 不可分。 临床上不是所有的病都是可以自愈的, 这需 要医者的整体判断。 对于自愈的理论探讨和实践都 在起步阶段, 很多的细节还有待挖掘。 希望更多同道 关注自愈, 顺应世界医学绿色自然的趋势, 重视机体 自愈康复能力, 让医学更趋近于 “上医之道——顺自 愈之理而治” 。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张英栋 郭冉冉 李媛 张瑞 王翠薇 田茂 赵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