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梳理中药方剂 分门别类记录药方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6-11-09
中医药可追溯至传说中的神农时代,几千年来中医药为人类健康和医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对花叶根果、角茸骨甲药性的不断了解过程中,大家也加深了对自然、医学和人体的认知。宋代编辑成册的《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成药著作,对中医药发展影响很大。
 
两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融合,内外交流,将中医药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和剂局方》一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查阅现有史实,此书系惠民和剂局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初刊,最早名为《太医局方》,宋徽宗崇宁间(1102-1106)改名《和剂局方》。宋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由医官陈承、裴宗元、陈师文等校正,成书为五卷21门,收279种剂方。南宋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药局更名“太平惠民局”后,《和剂局方》随之更名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南宋理宗宝庆和淳祐年间持续补充完善,修订增补至十卷,至淳祐年间(1241-1252)正式定型,这个版本就是目前大家见到的通行本。自此,《和剂局方》成为一部流传甚广、影响较大的临床方书。这本著作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系统梳理中药方剂。太平惠民局除具备做药、售药、管药等职能外,另一个职能就是安排专人收集民间单方、验方,还有人专门从事药物炮制配伍的研究,以改进提高制药技术。太平惠民局比较系统地收录了当时及此前医家、民间常用的有效中方,记述了其主治、配伍及具体修合、炮制之法,作为成药标准发给诸州惠民局,各局依方配给。客观上为后人保留了许多名方,包括至宝丹、牛黄清心丸、苏合香丸、紫雪丹、四物汤、逍遥散等在内的方剂,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惠及后人。
 
分门别类记录药方。《和剂局方》作为配方手册,分门别类记录药方。此书共分为诸风(伤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眼目疾、咽喉口齿、杂病、疮肿、伤折、妇人诸疾及小儿诸疾共14门,788种剂方。这种分类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现存的明清以来知名药目均按此分类,包括《永安堂药目》《同仁堂药目》《宏济堂药目》等,无不如此。
 
剂方多丸散为主。此书共收入剂方多达788种,但剂型多为丸散。我们知道,中药剂型已有四十余种,丸、散、膏、丹四种经典剂型早在《内经》中就已具备,非常古老,之所以延续几千年,与其自身特点有关。如浓缩丸剂体积小,含药量大,便于携带和服用。散剂则加工简单,使用方便,吸收迅速,内服外用均可。这些特点适应了农耕文明时代的用药需求。
 
多次修订不断完善。前文已经提到,此书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初刊,至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正式定型,跨越两宋,在超过一个半世纪的过程中多次增补修订,书名、卷次亦多次调整,不少古籍对此都有提及。如南宋著名目录学家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载,“大观中,诏通医刊正药局方书,阅岁,书成,校正七百八字,增损七十余方”。
 
《和剂局方》“凡几经名医之手,至提领以从官内臣参校,可谓精矣。”所以《和剂局方》成为中药炮制、制剂、调剂研究和中医临床、教学、科研的重要参考书目,但因为内容多次校正增损、部分药方出处无据等原因,“其间差讹者亦自不少,因循不曾改正”,所以有使用时要取其之优,避其之讹。(韦钦国)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