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出现“苦酒”一词,用到苦酒两处:苦酒汤、乌梅丸;《金匮要略》用到苦酒一处: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苦酒为何物,张仲景没有详细介绍,《神农本草经》没有记载,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谓之“醋酒”,后世大多医家认为就是“醋”,亦有提出苦酒非醋的说法,但应和者寥寥。笔者对苦酒为醋之说存疑,现从两汉两晋文章考证苦酒一物,探讨其真。
苦酒为醋说
苦酒为醋的说法是大部分研究《伤寒论》学者的共识,也是大部分书籍的通行注释。这种认识始于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醋酒”条。此条补充了《神农本草经》没有苦酒的缺失。再往后的文献记载里,“醋酒”去酒变为醋。至宋代,苦酒已变为醋的别名。《本草纲目》醋条下也说别名苦酒,似乎更加确定了苦酒就是醋的说法。近代经方家胡希恕、刘渡舟等也认为苦酒即醋。
苦酒非醋说
近现代有人提出苦酒非醋的说法,如四川名医赵伯州认为苦酒是一种酒,与清酒并列,并举出四川民间仍有苦酒制作流传。广东省中医院许家栋认为苦酒是一种既非醋也非白酒的发酵物,目前没有东西可以代替苦酒。还有学者认为苦酒是介于酒与醋之间的混合物,至于酒醋比例,发酵程度并没有准确说法。
笔者通过考证文献,认为苦酒是一种酸酒,为旧时贫苦人家自酿的劣质酒。
《释名·释饮食》曰:“酒,酉也,酿之米麦酉泽,久而味美也。亦言踧也,能否皆强相踧,持饮之也。又入口咽之,皆踧其面也。醳酒,久酿酉泽也。事酒,有事而酿之酒也。苦酒,淳毒甚者,酢,苦也。”“淳”,不浇曰淳,即酒不兑水而保持味道醇正;“毒”即苦也,《释名》中三种酒(醳酒、事酒、苦酒)是并列的,故可推知苦酒当为酒的一种,而非醋也。据史料记载张仲景生卒年约为公元150~154年至公元215~219年,东汉经学家刘熙生于公元160年,二人年龄相仿,所处年代相同,故《释名》所载苦酒说法极为可信。
陶弘景《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中有“治疗劳损之方,乃起死之秘药,谨当择用之。”下列小凝息补肺汤中用白酨浆煮药,紧接着的小固元补肾汤则用苦酒与井泉水合煎,后文 “又列药十三种,宜明其五行互含之事”中独列出酢与白酨浆,再后文二旦、四神诸方中大朱鸟汤煎服法谓“内醇苦酒二升”,点眼通肝气方则用酢蘸。据考证,书中所载的酢即为醋,白酨浆一说米醋,一说为汉代酸味饮品,一说为白酒,但不论是什么,白酨浆与酢必不是一物,若是一物则不必在十三味药中同时出现。可以推论,苦酒必不是酢,也不是白酨浆。且固元补肾汤为补肾填精之方,用药当以滋补为主,若用醋煮则其义难明。由此可以得知,苦酒非醋,非白酒。
《太平御览》卷八百六十六引《魏名臣奏》曰:“刘放奏云:‘今官贩苦酒,与百姓争锥刀之末,宜其息绝。’”这段奏章说得非常明白,官府与百姓争利,也从事贩卖苦酒的行当,可见“苦酒”是劣质的酸酒。贫苦百姓喝不起优质酒,只好喝劣质的“苦酒”来解馋。此说亦可佐证苦酒为酸酒。
近代有文献称:“苦酒在四川的江安、兴文、长宁、古宋、叙永等县农村均有酿造,而以江安的梅花镇所酿造为最佳。兴文县著名人士赵崇修家里世代相传苦酒的制作方法。原料用糯米、白曲,曲药为当地石李二姓专业,制法为私人专利人保密。由于是用糯米酿造,谓有补益效能,当地农村凡妇女产后,多用苦酒与黑豆红糖炖汤,后再入碾烂的黑芝麻经艾熏过者,谓如此服法可防治产后风寒诸证……其味微苦,饮后身体感觉暖和,有清爽感觉,民间传说是育阴补益作用,则证明民间传统确有苦酒其药。”更能佐证苦酒确实是独立存在的一种酒,而不是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