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荷QT离散度与冠心病相关性分析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00年第3期第11卷 论著摘要
作者:温孝如 魏华毅 刘德平
单位:温孝如(江西省人民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魏华毅(中国一拖公司中心医院,河南 洛阳 471000);刘德平(卫生部北京医院,北京 100730)
关键词:运动试验;QT离散度;冠心病;踏车
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8174(2000)03-0169-01
QT间期包括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反映各部位心肌复极的离散程度。在心肌局部缺血或室壁运动异常,急性心肌梗死,心肌肥厚及心功能不全时,均可导致QTd变化。本文通过77例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结果对照,对心电图运动试验时QTd、QTcd与冠心病(CHD)的相关性作进一步讨论。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995年3月~1999年6月卫生部北京医院临床诊断或怀疑为冠心病的住院病人154例,男116例,女38例,平均年龄54.7±20.3(31~77)岁,所有病例均行CAG及运动试验,两者检查时间相隔不超过15天。本组病例经CAG检查,确诊冠心病90例(冠心病组,其中单支病变30例、双支病变26例、三支病变34例)。另64例无冠状动脉明显狭窄为非冠心病组。
1.2 运动试验 运动试验采用亚极量(达极量运动心率85%)踏车试验,试验前24小时尽可能停用所有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常规记录运动前、运动高峰及运动后3分钟的12导联心电图。CAG采用Jndkins法。冠心病诊断标准:左主干(LM)、前降支(LAD)、右冠状动脉(RCA)、回旋支(LCX)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管径狭窄直径≥50%。
1.3 QTd测量方法 测量Q-T间期、R-R间期。Q-T间期终点判别方法:(1)T波与等电线交点;(2)T波与U波之切迹。剔除T波终点不清的导联。各导联中最长的Q-T间期为QTmax,最短的Q-T间期为QTmin,QTd=QTmax-QTmin;为校正心率的影响,QT值按Bazett公式进行校正,(QTc=实测),各导联中最长的QTc为QTcmax,最短的QTc为QTcmin,QTcd=QTcmax-QTcmin。本文测定静息状态、运动高峰及运动后3分钟时的QTd及QTcd,每导联测量3个心搏,取其均值。每份心电图至少有6个以上导联能用于Q-T间期测量。
1.4 结果判断 以高峰运动时QTcd≥60ms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标准,评价本组资料中此标准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差异作非配对t检验,组内差异作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P<0.01为差异非常显著。
2 结果
非冠心病组和冠心病组QTd、QTcd比较见表1。非冠心病组中静息和运动高峰时的QTd、QTcd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冠心病组中静息和运动高峰时的QTd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冠心病组中静息和运动高峰时的QTcd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非冠心病组和冠心病组在运动高峰和运动后3分钟的QTd、QTcd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1 非冠心病组和冠心病组QTd、QTcd(±s,ms)
|
非冠心病组(n) |
冠心病组(n) |
P值 |
QTd |
静息 |
28.8±10.02(64) |
37.7±12.62(90) |
<0.01 |
运动高峰 |
24.9±10.67(64) |
44.9±14.91(90) |
<0.01 |
运动后3分钟 |
22.4±18.58(58) |
46.8±4.28(86) |
<0.01 |
QTcd |
静息 |
34.6±11.45(64) |
44.9±21.16(90) |
<0.05 |
运动高峰 |
37.0±14.22(64) |
65.2±21.86(90) |
<0.01 |
运动后3分钟 |
37.1±15.37(58) |
59.6±21.82(86) |
<0.01 |
冠脉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组之间QTd、QTcd的比较见表2。冠脉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组在静息、运动高峰和运动后3分钟的QTd、QTcd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2 冠脉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组的QTd、QTcd(±s,ms)
|
单支病变组(n) |
双支病变组(n) |
三支病变组 |
QTd |
静息 |
37.5±12.95(30) |
34.6±11.61(26) |
38.8±12.63(34) |
运动高峰 |
43.5±16.21(30) |
41.3±10.24(26) |
48.8±15.72(34) |
运动后3分钟 |
51.2±19.93(28) |
43.4±19.72(26) |
47.2±4.49(32) |
QTcd |
静息 |
46.7±32.26(30) |
42.1±13.88(26) |
46.1±14.10(34) |
运动高峰 |
60.2±25.39(30) |
60.8±11.25(26) |
70.4±27.22(34) |
运动后3分钟 |
59.7±23.42(28) |
60.2±23.19(26) |
56.4±19.26(32) |
以运动高峰时的QTcd≥60ms为诊断冠心病的标准评价其诊断价值(表3)。检测本组病例的敏感性为60.0%,特异性为90.6%,假阳性率为9.4%,假阴性率为40.0%,阳性预期值为90.0%,阴性预期值为61.7%。本组病例中女性38例,以运动高峰时的QTcd≥60ms为诊断冠心病的标准评价本组女性病例(表4)。检测本组女性病例的敏感性为66.7%,特异性为92.3%,假阳性率为7.7%,假阴性率为33.3%,阳性预期值为80.0%,阴性预期值为85.7%。
表3 本组病例运动高峰时的QTcd≥60ms的情况
|
n |
QTcd |
≥60ms |
<60ms |
非冠心病组 |
64 |
6 |
58 |
冠心病组 |
90 |
54 |
36 |
合计 |
154 |
60 |
94 |
表4 女性病例运动高峰时的QTcd≥60ms的情况 |
|
n |
QTcd |
≥60ms |
<60ms |
非冠心病组 |
26 |
2 |
24 |
冠心病组 |
12 |
8 |
4 |
合计 |
38 |
10 |
28 |
3 讨论
QTd反映各部位心肌复极的离散程度,正常心肌由于生理性复极不均一性很微小,故QTd在较小范围内变化,多在50ms之内[1]。心肌局部缺血时,缺血的心肌代谢异常,跨膜动作电位时限延长及局限性传导延迟,局部细胞外低钙,加之患者自主神经失调,心肌复极不均一性显著增加,故心室QTd增大[2]。
Lee等[3]报道17例冠心病患者踏车亚极量运动试验、多巴酚丁胺试验和潘生丁试验,发现QTd与心肌局部缺血和室壁运动异常相关,表明QTd是冠心病心肌缺血负荷试验的敏感指标。本组病例,冠心病组静息、运动高峰、运动后3分钟的QTd、QTcd较非冠心病组均显著增加,提示心肌缺血可导致QTd和QTcd增大,冠心病组中运动高峰时较静息时的QTcd显著增大,而QTd无显著性差异;非冠心病组中运动高峰和静息时的QTd、QTcd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QTcd延长对反映心肌缺血更加敏感。本组病例,冠脉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组在静息、运动高峰和运动后3分钟的QTd、QTcd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QTd、QTcd与冠脉病变支数无关,与文献报道一致[4]。
以运动高峰时QTcd≥60ms为诊断冠心病的标准,分析本组病例发现其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预期值和阴性预期值与文献报道基本相同[5,6]。显示以运动高峰时QTcd≥60ms为标准对心肌缺血的判断、冠心病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特别对女性病例更有意义。
总之,QTcd测定为一无创、便利的方法,可作为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观察指标之一。
(陈灏珠院士 审)
参考文献:
[1]黄 颖,王周碧,陈运贞.QT离散度测定的重复性和正常值的研究[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9,13(1):23.
[2]Higham PD,Campbell RMF.QT dispersion[J].Br Heart J,1994,71(4):508.
[3]Lee HS,Cross SJ,Rawles J,et al.The effect of exercise dobutanming and dipyridamede stress on QTc dispersion in patients with cotonary artery disease.Association with regional wall motion abnormality[J].Circulation,1992,86(Suppl 1):392.
[4]张建英,惠永明.冠心病与QTc离散度关系的探讨[J].心肺血管病杂志,1998,17(1):31.
[5]黄海云,钱忠德,陈 明,等.运动实验中QT间期离散度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循环杂志,1999,14(1):46.
[6]师泽宏,樊小莉,何晋仙,等.QT离散度对CHD的诊断价值[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9,15(2):132.
收稿日期:1999-11-10,修回日期:1999-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