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口腔疾病患者粘膜组织中幽门螺杆菌检测分析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0年第1期第18卷 短篇报道
作者:张程元
单位:张程元(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423000)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一种微量需氧革兰氏阴性螺杆菌。目前认为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与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密切相关[1,2]。由于口腔与消化道在解剖生理学上的密切关系,以及HP的口-口等传播途径[3],HP感染与口腔粘膜疾患的关系也受到重视。有报道认为HP感染在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3],但也有相反的结论[3]。笔者于1998-03-12至1998-05-28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部就诊的连续病例中,对同意行口腔粘膜组织活检者,分别进行复发性口腔溃疡、急性冠周炎、慢性舌叶状乳头炎及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HP检测并比较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一般临床资料见表1。应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131例口腔粘膜组织中HP水平。HPUTSQ-H104试剂由福建三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提供,有半定量功能。
表1 131例研究对象的性别和年龄分布
研究对象 |
例数 |
男性 |
女性 |
平均年
龄(岁) |
年龄范
围(岁) |
复发性口腔溃疡组 |
32 |
13 |
19 |
32 |
16~52 |
急性冠周炎组 |
35 |
20 |
15 |
24 |
18~34 |
慢性舌叶状乳头炎组 |
26 |
8 |
18 |
42 |
29~62 |
正常口腔粘膜组 |
38 |
21 |
17 |
35 |
18~51 |
合 计 |
131 |
62 |
69 |
37 |
16~62 |
HP检测方法[4]:分别在口腔溃疡与正常粘膜交界处、覆盖牙冠炎症牙龈处、舌根两侧炎症叶状乳头处以及正常口腔粘膜上取一小米粒大小粘膜组织块,立即放于有促酶反应的PVC板小孔内,室温孵育5 min,加入显示液,即刻观察颜色改变,无显色反应者为阴性(-),出现显色反应者为阳性,淡黄色、桔黄色、桔红色分别记为+、和。2 结 果
复发性口腔溃疡等4种状态下口腔粘膜组织HP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及其χ2检验统计学处理结果见表2。
表2 4种状态下口腔粘膜组织HP检测结果
组别 |
例数 |
阴性
(-) |
阳性 |
阳性率
(%) |
与正常组比较 |
+ |
|
|
χ2值 |
P值 |
复发性口
腔溃疡组 |
32 |
15 |
15 |
2 |
0 |
53.13 |
0.23 |
>0.05 |
急性冠
周炎组 |
35 |
19 |
16 |
0 |
0 |
45.71 |
0.02 |
>0.05 |
慢性舌叶状
乳头炎组 |
26 |
14 |
11 |
1 |
0 |
46.15 |
0.01 |
>0.05 |
正常口腔
粘膜组 |
38 |
20 |
18 |
0 |
0 |
47.37 |
|
|
合 计 |
131 |
68 |
60 |
3 |
0 |
48.09 |
|
|
注:R×C表 χ2检验 χ2=0.46,P>0.05
3 讨 论
3.1 口腔HP检出率
国内外均有报道[2,5,6],在唾液和牙菌斑中检出幽门螺杆菌,由于检查对象、样品和方法等条件差异,其阳性率高低不等,范围较大,0~100%均有报道,但大多集中于30%~90%。本文131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急性冠周炎、慢性舌叶状乳头炎和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HP总阳性率为48.85%。据报道,本检测方法还有半定量功能[4],即表示在近一半(48.85%)的受检口腔粘膜组织切片上每油镜野有HP1~10条。由于HP有人-人、口-口和粪-口传播途径,口腔HP感染率的高低与多种暴露因素如文化背景、饮食习惯、社会生活环境和遗传易感性等有关。一般认为,不发达国家人群感染率较高,发达国家人群感染率较低[2]。我国自然人群(成人)中的HP感染率一般在50%以上[1]。
3.2 HP感染与复发性口腔溃疡
国外报道HP感染在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但Porter等[3]认为HP感染在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病过程中作用不大。本文对32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溃疡周边粘膜组织进行HP检测,其阳性率为53.13%,稍高于正常组的47.37%,2例(6.25%)呈中阳性显色,经统计处理显示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支持Porter等的观点。
3.3 HP感染与其他口腔疾患
本文首次检测了35例急性冠周炎(作为急性炎症的代表)和26例慢性舌叶状乳头炎(作为慢性炎症的代表)粘膜组织中HP,其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合Porter等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上述多种口腔粘膜疾患的发病过程中均无明显作用,HP可能为口腔常驻细菌群之一,在某些特定环境下致病即属条件致病菌,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殿元,王继德.中国幽门螺杆菌临床研究概况.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7,14(3):384~387
[2]Nguyen AMH,EI-Zaatari FAK, Graham DY. Helicobacter pylori in the oral cavity.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1995,76(4):705~709
[3]Porter SR, Barker GR, Scully C, et al. Serum IgG antibodies to Helicobacter pylori with recurrent aphthous stomatitis and other oral disorders. 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1997, 83(2):325~328
[4]史碧山,余菲菲,林赛榕,等.幽门螺杆菌检测法比较及药敏试验.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7,14(1):26~28
[5]宋群生,郑芝田,于 红,等.口腔牙菌斑中的幽门螺杆菌.中华内科杂志,1994,33(3):459~461
[6]聂敏海综述.口腔中的幽门螺杆菌.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7,24(2):76~78
收稿日期:1998-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