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纤维连接蛋白的变化及其与MAD2的关系
中华病理学杂志 1998年第2期第0卷
作者:朱虹光 应越英 张月娥 张锦生
单位:200032 上海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
有许多学者观察到,在发生恶性转化的细胞中,其细胞表面纤维连接蛋白(FN)下降或消失。Parsons等发现FN的降解片段恶性疾病相关性DNA结合蛋白2(malignant diseaseassociated DNA-binding protein 2,MAD2)在肿瘤病人血清中升高。我们以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观察肝组织癌变过程中FN和MAD2的动态变化,探讨血浆MAD2上升的病理学基础。
一、材料与方法
1.动物模型:体重110~210 g F-344雄性大鼠由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提供清洁级种鼠,本校实验动物房繁殖,(1)实验组120只,腹腔注射DEN(本校生化教研室合成),200 mg/kg体重;2周后改喂含0.02% 2-乙酰氨基芴(2-AFF,Sigma公司)混合饲料2周,以后喂普通饲料至40周末。在投用2-AAF 1周后,对大鼠行1/3肝切除术,并在第15周加一次DEN腹腔注射(150 mg/kg)。从实验第二周末始,每2周断头处死大鼠4只,取出肝脏,在各叶肝取平均面积为0.5 cm×0.5 cm×3 cm的组织4块,用10%缓冲福马林固定制成蜡块。(2)对照组30只,喂普通饲料,每2周处死2只,处理同上。
2.血浆MAD2浓度的测定:从实验0周起至30周,每2周在乙醚麻醉下从大鼠尾静脉采血0.4 ml,分离血浆后,经DNA-纤维素层析柱提取(DNA-binding protein,DBP)后,用ELISA法测定MAD2的浓度[1]。
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将蜡块切成厚4 μm的连续切片,相邻切片分别作HE染色和FN、MAD2的PAP免疫组化染色[2]。第一抗体参考Parsons法自制[1]。
二、结果
1.大鼠肝脏的形态改变:实验组中因麻醉意外或自行死亡35例未取到肝脏标本,存活者于23周后共发生肝癌32例。切肝前,肝脏无明显变化;切肝1周后,肝脏中出现了大量弥漫分布的灰红色结节,直径1~4 mm之间,以后这种结节逐渐减少,到第15周第二次注射DEN前肉眼已很少见。第二次注射DEN 2周后(实验第17周末),肝脏内再次出现散在分布的灰白色结节,于实验第23周末开始出现肝癌。所有肝癌均发生于无硬化背景的肝组织中,多为单结节型。对照组大鼠肝脏中无明显病变。
2.大鼠血浆MAD2的动态变化:实验6周之内,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浆MAD2浓度差别无显著性(P>0.05)。从第8周末开始实验组血浆MAD2浓度明显上升,其曲线与对照组发生分离(P<0.001),10周以后上升速度减慢直到18周,20周和22周上升速度又突然加快。而对照组MAD2浓度在6周后基本保持原有水平(附图)。
附图 化学致癌实验大鼠血浆MAD2动态变化
3.大鼠肝脏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的观察:实验组的大鼠肝脏在诱癌第5周时,肝组织内充满了大量的嗜酸细胞结节、透明细胞结节和混合结节,但这些结节内的细胞核与正常肝细胞相似。以后,大部分结节逐渐向正常肝组织过渡,但仍有少数嗜酸细胞结节持续存在。第二次注射DEN 4周后(诱癌第19周末),肝组织中原有的嗜酸细胞结节内出现了嗜碱性小细胞增生灶;此外,尚可见到一种胞浆嗜伊红但细胞核大、深染、核膜厚、核仁清晰的嗜酸细胞结节,并出现个别核分裂相。在32例肝癌中,我们参考Edmonson的肝癌4级分类法,根据其分化程度分为3类,即高分化(Ⅰ级)12例,中度分化(Ⅱ、Ⅲ级)15例,低分化(Ⅳ级)5例。在第二次注射DEN出现具有异形细胞核的增生结节以前,肝组织和早期增生结节中FN和MAD2的分布情况一致,均分布于血窦壁和汇管区结缔组织中。在肝癌组织中,FN与MAD2的分布则不一致,在部分高分化肝癌中,窦壁FN仍然阳性,但MAD2已经消失;另外,在12例高分化、15例中度分化、5例低分化肝癌中,分别有3例、9例、4例出现了在正常肝组织中及增生结节中不存在的细胞表面型FN,但细胞表面却无MAD2的存在。细胞表面型FN的出现率与肝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r=-0.988,直线回归),即分化程度越低,细胞表面型FN的出现率越高。
三、讨论
1.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血浆MAD2的动态变化:本结果提示,正是这些性质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增生结节中的肝细胞和癌细胞,造成了第二次血浆MAD2浓度的大幅度上升。MAD2浓度的上升发生在癌前病变向癌转化之际,即发生在大鼠肝脏癌变三阶段,启动(initiation)-促动(promotion)-演进(progression)的最后一个阶段,所以MAD2的应用价值可能存在于血清AFP低度持续阳性的人群中[3],以用MAD2动态变化来监测、捕捉肝脏癌变的演进阶段,有可能使肝癌的诊断提高到癌前期诊断水平。
2.关于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组织内FN和MAD2的变化:本实验中肝组织内FN和MAD2的变化有二点:(1)部分肝癌细胞表面出现了细胞表面型FN,这一分布特性在正常肝细胞表面和增生结节的细胞表面从未见到过。肝癌细胞分化越差,细胞表面型FN的出现率越高。这一结果与Okushin等[4]在人肝癌中的发现一致。(2)在正常肝组织和早期增生结节中与FN分布一致的MAD2,在部分晚期结节,特别是在肝癌组织中与FN的分布出现了分离现象。根据Proctor的模式图[5],可将FN的每个亚基从氨基端到羧基端分为9个功能区域。根据分离MAD2时使用DNA-纤维素层析柱及gelatin-sepharose-4B层析柱的流程[1],可以推论出MAD2必须同时含有Proctor模式中的第4(DNA-binding)和第2(gelatin-binding)二个功能区域,即MAD2是FN分子中靠近氨基端的片段,而FN分子的与细胞联接功能区却靠近羧基端,因而MAD2应是FN分子上的靠近氨基端一侧的非细胞联接片段。根据上述推论和本实验中发现的肝癌组织中出现FN与MAD2分布不一致的现象,我们认为:正常肝细胞表面可能有极微量的FN完整分子存在,它对维持肝细胞的正常形态及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项目受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基金资助(基金编号:93583)
参考文献
1 朱虹光,张月娥,张锦生,等.纤维联接蛋白的DNA结合片段的分离及抗体制备.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7,24:49-51.
2 张月娥,张秀荣,朱世能.纤维联接蛋白与组织器官硬化的关系Ⅰ.纤维联接蛋白在正常组织内分布情况.中华病理学杂志,1985,14:95-98.
3 赵景民,翟为溶,张月娥,等.肝细胞癌整合蛋白α5β1、纤维连接蛋白及其降解片段的表达.中华病理学杂志,1997,26:65-69.
4 Okushin H, Yamada G, Nagashima H.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of fibronectin, lysozyme, and alpha-fetoprotein (AFP)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Gastroenterol Jpn, 1987,22:44-54.
5 Proctor RA. Fibronectin: a brief overview of its structure, function, and physiology. Rev Infect Dis, 1987,9(suppl 4):s317-321.
(收稿:1996-12-18 修回:1997-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