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21例胃镜误诊原因分析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 1999年第6期第12卷 辅助检查与误诊误治
作者:谭鹤龙 刘 兵
单位:安徽省淮南市淮南矿务局矿工二院[232052]
关键词:胃镜检查;胃肿瘤/外科学,印戒细胞癌/病理学;癌,腺泡细胞/病理学,误诊;胃炎/诊断;消化性溃疡/诊断
Key words Gastroscopy Stomach neoplasms/surgery Signet-ring cell carcinoma/pathology Carcinoma,acinar cell/pathology Diagnostic errors Gastritis/diagnosis Peptic ulcer/diagnosis
我院内镜室1987~1998年进行胃镜检查10080例,其中21例胃癌被误诊,现将误诊情况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6例,女5例;年龄32~70岁,平均50岁。21例中胃窦癌4例,胃角癌3例,胃体大弯癌3例,胃体小弯癌4例,胃底癌7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印戒细胞癌5例,腺癌16例(其中10例为低分化腺癌)。
1.2 误诊情况 首次胃镜检查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2例,急性胃粘膜病变3例,胃息肉1例,胃溃疡5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例。
2 讨论
本组除1例经手术证实为早期胃癌外,其余20例皆属进展期胃癌,这对稍有经验的内镜医师来说不应误诊,本组病例所以误诊,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2.1 胃镜检查操作不正规。未能按要求对胃的各个部分进行全面检查,而是当发现一处有病变后即终止检查,作出诊断,从而将其他部位病变遗漏。如1例病人检查中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后,未对其他部位仔细认真检查,从而将同时存在的胃癌遗漏。另1例在发现一处有癌灶后,也忽略了对胃的其他部位进行仔细检查,后经手术才发现该病人为多发性胃癌。检查不正规还表现在对用一般方法难以发现的病变,未采用特殊的检查方法,从而将病变遗漏,如本组中3例病人胃体大弯的癌灶,被粗大的胃体粘膜皱襞遮盖,此时未采用注气方法将粘膜皱襞分开,因而造成漏诊。另有7例胃底癌在镜体进入贲门后未行正规“小回旋”检查法,更未做“大回旋”检查,加之未将胃底粘液池中大量粘液及潴留液吸引干净,使大量粘液及潴留液掩盖的病灶未能被发现而将癌灶漏诊。
2.2 内镜下辩病能力差,特别是缺乏对良性胃溃疡与恶性胃溃疡内镜下的鉴别知识。对恶性胃溃疡存在的恶性征象,如溃疡中心污秽苔下有“小岛样改变”,溃疡边缘隆起为不规则结节状,或隆起边缘有细小颗粒极不光滑,隆起粘膜色泽灰暗,与一般充血水肿粘膜不同,溃疡周围有恶性粘膜皱襞集中等(包括集中粘膜突然中断、粘膜皱襞在溃疡周围呈现各种形态改变及相互融合等),不了解这些情况是误诊的主要原因。如本组3例溃疡型胃癌,皆因此而误诊为良性胃溃疡,进行治疗无效后经活组织病理检查才确诊。内镜医师如掌握上述良恶性溃疡鉴别知识,加之认真仔细观察,诊断并不困难。
2.3 不进行正规活组织病理检查,是本组病例误诊的又一重要原因。胃镜检查时必须进行正规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才能使胃镜诊断更加正确,特别是对于早期胃癌,正规的活组织病理检查尤为重要,对防止漏诊有十分重要价值。正规活检应包括:活检部位要准确,每处活检块数应不少于6块,活检要有一定深度(即活检块要大),对皮革胃癌应采取“挖洞式”活检法等,如不进行正规活检做病理组织学检查,极易造成漏诊。本文1例首次内镜检查于胃体小弯侧可见大片糜烂、渗血,未行活检检查即诊断为“急性胃粘膜病变”,治疗后复查胃镜时,镜下改变无好转,才想到做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报告为胃癌,后经手术证实为早期胃癌,如果对此例在首次胃镜检查时即做活组织病理检查,很可能及时作出正确诊断。另外,本组有3例镜下诊断为“胃溃疡”,也未行活检做病理检查,按“胃溃疡”治疗不见好转,再次胃镜检查取活组织病理检查后才明确为溃疡型胃癌,造成诊断延误。这些都充分说明在胃镜检查时,必须进行正规活组织病理检查,这对防止误诊十分重要。
(收稿时间1999-05-21 修回时间1999-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