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肺癌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肺癌患者的DNA损伤与修复特性

肺癌患者的DNA损伤与修复特性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年第21卷第6期

任泽舫 唐录英 黄钰 庄志雄 苏祖兰 刘晓合

  关键词:肺癌;DNA损伤与修复

  为探讨肺癌患者的DNA损伤敏感性和修复特性,收集了未经化疗或放疗的肺癌病34例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对照45例,均为非现吸烟者,抽取静脉血5 ml,枸橼酸钠抗凝。每血样分成三份(A、B、C),B、C份用过氧化氢处理,C份再用RPMI1640全培养基恢复培养1 h,常规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用SCGE计算机成像与分析系统得到彗星的尾矩(单位为像素),B与A尾矩的差值衡量DNA损伤敏感性(DDS),B与C尾矩的差值衡量DNA修复能力(DRC)。结果表明,在对照组内,性别之间的DDS和DRC差别无显著性;以50岁为界分两组,该二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把曾每天吸烟半年以上现已戒烟至少半年的作为曾经吸烟组,其他为非吸烟组,两组间的DDS和DRC差异也无显著性。病例组和对照组的DDS效应尾矩分别为3.05±0.71和2.58±0.96,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其DRC效应尾矩分别为2.17±0.98和1.92±0.89,差异无显著性。

  由此我们认为DNA损伤的高敏感性可以作为肺癌的有效生物标志,也为肺癌的易感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但其是否为肺癌的真正易感因素,这首先要弄清其发生的时间顺序:是因为DNA损伤敏感性高而易发生肺癌,还是因为患了肺癌才使DNA损伤敏感性高呢?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对于病例组与对照组的DRC差异无显著性的结果,应考虑到用本法检测的DRC只是DNA修复动态平衡过程的某一时点的状态,个体之间可能存在修复速率的差别,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内容之一。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970636)

  作者单位:任泽舫(中山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广州,510080)

  刘晓合(中山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广州,510080)

  唐录英(中山医科大学肺癌研究中心)

  苏祖兰(中山医科大学肺癌研究中心)

  黄钰(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深圳研究中心)

  庄志雄(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深圳研究中心)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老年肺结核与肺癌并存患者的外科治疗
焦点新闻
·乳腺癌患者易患肺癌
·重庆市人群肺癌、肝癌和乳腺癌危险因素研究
·某种乳腺癌的药可以治肺癌
·日本一肺癌治疗药物副作用巨大,竟致死百余人
·卡铂与依托泊苷治疗肺癌致肝功能损害观察
·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
·可携带血氧仪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