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乳癌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30例儿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亚型细胞遗传学分析

30例儿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亚型细胞遗传学分析

  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年第20卷第12期

朱晨 何军 何海龙

  摘 要 目的:了解儿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M2亚型遗传学特征。方法:初步分析30例儿童AML-M2的染色体核型变化。结果:30例儿童AML-M2染色体核型中伴t(8;21)(q22;q22)组占46.67%(14/30),正常核型组占36.67%(11/30),其它异常核型组占16.66%(5/30),其中有1例为罕见的伴t(8;21)(q22;q22)的亚四倍体核型。结论:证实了t(8;21)易位染色体为儿童AML-M2亚型较为特征性的遗传学变化。

  关键词: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核型;M2;易位t(18;21)

  急性白血病(AL)的形态学、免疫学及细胞遗传学(MIC)分型对诊断、治疗、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其中细胞遗传学分型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亚型的判断具有更重要的价值。为了了解儿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亚型的染色体核型变化,本文报道30例的研究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997年6月~1999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初治AML患儿61例,其中男39例,女22例,年龄2~10岁。诊断与疗效标准根据1987年全国白血病化疗讨论会制定的标准。

  1.2 形态学检查 骨髓及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分类计数,常规进行过氧化酶染色。必要时进行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氟化物抑制试验。按FAB标准确定AML亚型。

  1.3 细胞遗传学检查 治疗前取肝素抗凝骨髓3ml,直接法及24h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显带方法大部分用R带,部分用G带,根据国际类染色体命名法(ISCN,1995年)命名核型。

  1.4 免疫分型 标本采集同“1.3”项,常规分离单个核细胞,采用活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FCM)(Epics xL型,Coulter公司,USA)检测。单抗采用T系列的CD2、CD3、CD7,B系列的CD10、CD19、CD22,髓系列的CD13、CD14、CD33、CD42b、CD61及干(祖)系列的CD34等。CD42b(SZ-2)及CD61(SZ-21)为江苏省血液研究所研制,其余单抗由法国Immunotch公司提供。二抗为异硫氰酸酯(FITC)标记的羊抗鼠免疫球蛋白。阳性标准:淋系及髓系抗原阳性细胞20%,CD3410%[1]

  1.5 治疗 诱导化疗采用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和HA(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方案,用法参照全国儿童白血病协作方案(内部资料)。完全缓解(CR)后采用原方案、大剂量MTX、COAP及中剂量Ara-C等方案交替强化,定期鞘内注射MTX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2 结果

  2.1 形态学分型 按FAB标准,61例AML中共有M2亚型30例,占49.18%;其他亚型31例,占50.82%。

  2.2 细胞遗传学特征 经形态学诊断为AML-M2的30例白血病患儿经染色体核型分型,有异常核型共19例,其中t(8;21)组14例,占M2亚型的46.67%,其它异常核型组5例,占16.66%,正常核型组11例,占M2亚型36.67%。有1例为伴t(8;21)的亚四倍体核型,核型为45,X,Y,t(8;21)/90XX,-Y×2,t(8;21)×2/46,XY。

  2.3 免疫表型分析 对30例儿童M2白血病进行免疫表型分析,30例患儿均为髓系表达,CD13、CD33、CD34髓系抗原阳性细胞>20%。

  3 讨论

  细胞遗传学分型较形态学及免疫学分型更能反映急性白血病,尤其是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生物学特征。由于某些AML亚型有较特异性的染色体异常,对AML亚型的细胞遗传学特征研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M2亚型是儿童AML最常见的类型,许多研究发现t(8;21)易位与M2相关,一般认为92%t(8;21)染色体变化属于AML中的M2亚群,另在M1、M4中可见,出现频率为12%。本组14例伴t(8;21)染色体畸变者均为M2,未在其它亚型中发现有此变化,特异性达100%,略高于MIC会议报道[3],这可能与本组样本量偏少有关,而在出现频率上基本一致。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发现了1例亚四倍体的t(8;21)核型,在AML中实属罕见,报道较少,国内外总数低于30例,此病例详细资料已报道[4]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发现,t(8;21)易位导致原位于21号染色体上的AML1基因和8号染色体上的ETO基因融合,形成AML1-ETO融合基因转录本。AML1-ETO是一种转录因子,直接参与M2的发病机理。因此,检测AML1-ETO融合基因是对白血病患儿染色体未检测出t(8;21)易位的补充,也能作为M2患儿缓解、长期生存、微小残留病(MDR)的检测指标。

  朱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苏州,215003)

  何军(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苏州,215003)

  何海龙(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苏州,215003)

  参考文献

  1,李建勇,夏学鸣,唐晓文,等.髓系抗原在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中华内科杂志,1997,36(2)∶119~120

  2,李建勇,薛永权,夏学鸣,等.98例成急性白血病形态学、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分型诊断.中华肿瘤杂志,1996,18(2)∶150~153

  3,Second MIC cooperating study group. MIC working classification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 Cancer Genet Cytogenent, 1988,80∶1~6

  4,Yongquan Xue, Jun He, Yang Wang, et al. Secondary near-pentaploidy and/or near-terraploidy characterized by the duplication of 8;21 translocation in the M2 subtype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matology, 2000,71∶359~361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干细胞因子对红白血病细胞系TF-1凋亡的抑制作用
焦点新闻
·急性髓系白血病M2b型分子生物学特征的鉴定
·中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t(8;21)白血病随访中的应用
·干细胞因子对红白血病细胞系TF-1凋亡的抑制作用
·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中gp130细胞内区诱导白血病细胞Meg
·Fas调节白血病细胞HL-60内Stat3的表达和磷酸化
·bcl-xL基因介导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的形成
·端粒酶反义RNA对人髓性白血病细胞系HL-60的作用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D34+细胞的生物学改变与白血病的关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