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中的医患关系
起心理治疗作用的人际关系是特殊的人际关系,即心理治疗的医患关系是一种新的、亲密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
新的人际关系有3个基本要求。第一、不批评。不仅限于口头上不批评,而且要求心理治疗者在内心持不批评的态度,即所谓非批评性态度。不仅不批评,还要求心理治疗者去理解病人,理解引起病人抱怨的全部事实经过和每一次事实发生当时病人的内心体验。非批评性态度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在心理治疗中要坚持这种态度极不容易,这是由于我们在家庭和日常生活中,亲人和朋友之间的批评是经常发生的,是极普通的经验,也是极普通的一种行为模式和反应模式。颇值一提的是,医师这种职业很容易使治疗者持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即使说话时不带明显教训的口吻和内容,并且医师常常并不是清楚地觉察到自己的这种态度。
第二、不包办代替,主要是不代替病人作抉择、作决定。道理也很简单,包办代替不能促进病人成长(独立自主、发挥个人主动性、动员个人精神资源的潜力),而只会助长病人的依赖性。依赖性是神经症病人最重要、最普遍的弱点之一,是使病人陷于不能自拔的痛苦处境之重要主观因素,是阻碍病人走向健康的一块巨大的绊脚石。帮助病人的方法是启发病人思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作为治疗者,如果不尊重病人的主动性(如代替病人制订行为矫正的细节),即使暂时有效,恐怕也很难持久,或者,一种适应不良的行为消失了,另一种适应不良的行为又冒了出来。
第三、不偏倚。弗洛伊德说得十分清楚明确,治疗者对病人心理之诸要素要保持等距离立场,即对病人内心世界冲突着的各方保持等距离,决不偏向任何一方。这是很难做到的,因为,这跟我们日常待人接物,尤其是处理比较熟悉的、亲近的人际关系时的态度大不相同。所以,专业心理治疗者需要特殊的训练,力图避免把对亲友的态度带进治疗关系中去。
心理治疗的实践已经反复证实,治疗者与病人之间的个人性的亲密关系可以对病人起巨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然而,两个陌生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一般的说,不是短时间可以发展起来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心理治疗过程也就是发展关系的过程。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都不是一劳永逸的,俗话说,别久情疏,亲密关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即使心理治疗者已经和病人发展了相当亲密的关系,也不可以掉以轻心,从此疏忽大意。如果这样,已经建立起来的关系也会衰退,疗效便会出现反复。
亲密关系是否已经确立,要视病人的情况而定。就病人而言,如果他能毫无顾虑地畅所欲言,不论说什么和不论如何说,他也不耽心会被人看不起或被拒绝,他从治疗者那儿得到帮助并不感到难为情或欠了人情债,那么可以说,病人感到他与治疗者的关系是亲密的。显然,亲密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入地理解病人,它本身也可以是一种强有力的治疗,也就是亲密的关系本身可以缓解症状和病人的痛苦。
建设性的人际关系意味着,二人关系促进病人的自我理解,增进病人的自尊和自信、独立自主精神,以及有利于潜力发挥,病人能够把他与治疗者的关系以及发展关系的经验,成功地应用于与其他人际交往之中。精神障碍者的真正进步总是包含着病人态度之某种转变。神经症性态度主要有:依赖、自卑(与优越感好似一对孪生子),完美主义倾向、渴求被爱而不主动地去爱别人,对自己不接受(表现为否认、回避、借口、自我苛求等)。从效应上说,如果人际关系促进了上述态度的转变,那么,关系便是建设性的。
为了发展治疗关系和产生疗效,治疗者的态度是根本性的。对病人的体验漠不关心,便不大可能对病人有什么帮助。
200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