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医院确诊的39例肺结核患者转诊情况分析
中华结核和呼吸感染 1999年第12期第22卷 论著摘要
作者:何权瀛 李跃华 母双 陈尔璋 丁东杰
单位:100044 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何权瀛、母双、陈尔璋、丁东杰);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内科(李跃华)
目前在我国90%以上的肺结核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咯血症状后,通常总是先去综合医院就诊,确诊为肺结核后,再转往结核病防治单位,实行规范化登记、治疗与管理。因此综合医院在肺结核患者的发现、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了解近年来我院肺结核患者诊断与转诊情况和治疗结果,兹对1995年8月~1998年8月期间收入我院内科病房,后被确诊为肺结核的39例患者出院后转诊情况和治疗结果进行了一次随访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凡我院1995年8月~1998年8月期间收入内科病房后经X线胸片和痰涂片找抗酸杆菌检查确诊为肺结核的患者均列为调查对象。肺结核诊断标准:(1)具有结核中毒症状、X线胸片显示结核浸润影、痰涂片抗酸杆菌阳性;(2)具有结核中毒症状或X线胸片显示结核浸润影,同时痰涂片抗酸杆菌阳性;(3)具有结核中毒症状、X线胸片显示结核浸润影,抗炎治疗无效,抗结核治疗有效;(4)既往有明确结核病史,现在具有结核中毒症状、一系列X线胸片提示肺内病灶活动且抗炎治疗无效。通过电话或信访方式了解患者出院后转诊去向,治疗措施及治疗结果。
结果 39例患者中,男23例,女16例;平均年龄52.8岁。低热20例,高热7例,咳嗽33例,咳痰32例,咯血6例,胸痛3例,胸闷7例,乏力19例,盗汗14例,食欲下降7例,体重下降4例,无症状者1例。因症就诊者38例,常规体格检查发现肺部阴影者1例。痰涂片找抗酸杆菌阳性者27例(69%)。临床分型: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例,浸润型肺结核34例,其中进展期29例,稳定期5例,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4例。转诊情况:1例(3%)浸润型肺结核患者,因家中经济拮据、高龄、严重并发症未转院,到私人诊所就诊,终因治疗不当半年后去世;3例(8%)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患者,出院后三次痰涂片抗酸杆菌均阴性,X线胸片示部分钙化,确定为稳定期不排菌,未转院定期到我院门诊随诊;余35例(90%)均于确诊肺结核一周内转往结核病防治单位,其中1例浸润型肺结核患者转院10天后,死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1例浸润型肺结核转诊后接受抗结核治疗半年,痰菌转阴,自行中断治疗,半年后因肺间质纤维化并感染、呼吸衰竭去世;余33例(85%)转诊后,均接受0.5~1年的全程督导化疗,其中28例经过系统治疗痰菌转阴,胸片阴影吸收好转,临床治愈。余5例目前仍在治疗中,症状已明显改善。
讨论 肺结核病防治、管理中,一个薄弱环节则是目前我国肺结核患者转诊工作不够得力,长期以来,综合医院内确诊为肺结核后转往结核病防治专业单位的仅占很小比例。有调查结果显示综合医院住院诊治的肺结核患者中出院后转往结核病防治所接受登记管理的只占16.9%,而80%以上出院的肺结核患者因未办理转诊手续而致漏登、失访,无法做到有效的治疗和管理[1]。1984/1985年流行病学调查(流调)[2]中发现涂阳患者中未登记管理的占88%,其中大部分是就诊于各级综合医疗机构。1990年流调结果[3]显示非结防机构中已被确诊的肺结核患者登记率仅18.8%,83%的肺结核患者是在一般综合医院内治疗,其中能够做到正规治疗的仅有13.3%,86.6%患者得不到正规治疗,从而演变为复治、难治病例。因此,肺结核患者及时转诊是十分重要的。我院90%的肺结核患者被确诊后及时转诊结核病防治单位。85%的患者经全程督导化疗、全程管理,控制了结核病的复发,减少了耐药病例的发生,提高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多年来我国肺结核控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能有效地发现患者和对传染源进行有效治疗管理,实际上掌握肺结核患者数大大少于实际存在的患者数。因此今后综合医院不仅要做到早期发现,而且要介绍、督促、转诊肺结核患者,疏通与结核防治单位之间的渠道,加强横向联系,以实行全程督导化疗,减少肺结核的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辑委员会结核病的发现、治疗和管理问题座谈会纪要.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0;13(4):236-238.
2 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全国第二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综合简报.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0,13(2):67-70.
3 阚冠卿,张立兴.全国第三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的启示.中国防痨杂志1994;16(2):49.
收稿:1999-03-16 修回:1999-06-14
(4):236-238.
2 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全国第二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综合简报.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0,13(2):67-70.
3 阚冠卿,张立兴.全国第三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的启示.中国防痨杂志1994;16(2):49.
收稿:1999-03-16 修回:1999-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