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无论我国或国外的医学家和心理学家们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了情绪因素对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的影响,因而促成了心理治疗的产生和发展。
在祖国医学中,致病因素的七情学说很早就受到重视,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理论,已成为传统医学的重要内容。当时虽无心理治疗方面的专门论述,但都散见于历代医学著作中。元代名医朱丹溪提出的“活套疗法”,可以认为是以情胜情、互相制约原理的心理治疗。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心理治疗在祖国医学中进展不大,甚至处于停滞状态。
西方国家的心理治疗从19世纪中叶开始,当时主要是应用麦斯麦的催眠疗法,英、法等国的医生使用较多。以后心理治疗的发展是与心理学各流派紧密联系的。现将较有影响的心理治疗扼要分述如下:
精神分析治疗为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所首创。他开始使用的心理治疗也是催眠术,并曾先后到巴黎、南锡向沙可、李厄保学习催眠术来治疗癔症。后来他让病人闭上眼睛,躺在椅子上,无拘束地说出联想到的思想内容,通过分析同样能获得治疗效果,因而创建了精神分析疗法。
到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从精神分析运动中分离出来一个新的流派,叫做动力文化学派,又称新精神分析学派。其中弗洛姆、霍妮和沙利文)等是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在方法上各有侧重,但也有共同的特点,即在治疗上大都不用经典精神分析方法,而着重分析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集体心理治疗首先由普拉特用于结核病人的家庭治疗中(1917)。在集体的帮助下,战胜因疾病带来的抑郁情绪,结果许多病人的体重有所增加。不久,阿德勒与其同事们把具有共同症状的儿童组织在一起,进行学习并予指导。集体心理治疗主要用于以情绪障碍为主的病人,治疗者善于利用病人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而帮助改善不健康的个性特征。集体心理治疗的发展也是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下述一些方式: (1)领悟性治疗,病人自由结合,互相启发、帮助;(2)支持性治疗,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采用讲课方式给予帮助;(3)集体活动治疗,采用文娱、戏剧或劳动等方式;(4)教育和社会团体活动,包括医生、社会(即同事、邻居等成员)共同参加,帮助并改善病人与社会的不协调状态。
集体心理治疗虽有不同的技巧和理论依据,但大多数治疗者倾向于弗洛伊德或新弗洛伊德主义观点,直到凹世纪50年代在欧美才较广泛应用。
本世纪初以华生等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接受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认为潜意识的矛盾冲突不适合科学研究,他们主张用客观的、严格的科学方法,以行为做观察指标,强调行为的决定因素来自外部刺激,而不是来自内部,即认为行为是学习的结果。其后,斯金纳又阐发了操作条件反射。近30年来,行为学派的心理治疗理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该理论认为:一个人通过错误的学习获得的病理性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予以矫正。心理学家艾森克也提出,各种心理病态和内脏活动失调,都可看做是行为异常,可以通过学习来调整并矫正。这一指导思想,已被不少行为治疗者所接受。行为治疗的方法不一,但可归纳其共同之点:(1)强调行为的决定因素由于外部刺激;(2)重视当前的症状;(3)根据外显行为的改善作为判定疗效的标准。行为治疗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但也存在着争议,即各种负性刺激的应用,是否违反人道主义。还有对疾病的遗传因素,似乎未予考虑等。
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一派,构成了人本主义学派。他们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反对把人看成被动的实体。主张人的行为既非本能控制,也不是由外部刺激决定。只有理解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巨大潜能,才能理解人的行为。因此,他们主张人们要互相倾听、互相支持和帮助。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方法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表现。
新近出现的认知治疗,认为人的情绪、行为决定于认知,治疗以改变认知为目标,主要来自三方面工作:其一是艾里斯的理性情绪治疗。其二是贝克的工作。贝克因对采用精神分析法治疗抑郁症效果不满意,决定用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研究,发现认知歪曲在抑郁情绪和行为中起重要作用,他创造了一套技术来改变抑郁症的认知错误,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其三是麦生保对焦虑性障碍的观察,沿着与贝克相同的方向取得相似的观察结果,由此创造了自我指导训练的方法。认知治疗兴起的时间尚短,目前仍在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