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第六节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

缺铁性贫血

铁是骨髓造血必需的重要原料。由于体内缺乏铁而引起的贫血,称为缺铁性贫血。此病多见,主要见于生长发育期的婴幼儿、儿童,妊娠、哺乳期的妇女,长期失血或患有慢性病的病人。据统计,我国儿童(12岁以下)、青少年(13~17岁)和妊娠妇女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0%~48%、9.8%和19.3%。总的来看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市,妇女高于男性,儿童高于成人,患有慢性病者高于无慢性病者。

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主要有:

(1)食物中缺乏铁。由于食物中缺乏铁而导致贫血者,常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和妊娠妇女。

(2)铁吸收障碍。因吸收障碍而导致贫血者占57%,其中胃酸缺乏者占41%,胃切除手术者占10%,胃肠病者占6%。

(3)铁的需要量增多。正常足月儿4个月以后每天需铁1毫克/千克体重,1岁以后每天需铁0.3毫克/千克体重;一次妊娠(平均为280天),孕妇每天需铁4毫克,哺乳期(平均8~12个月)妇女每天需铁0.5~1.0毫克。因此,若铁补充不足,便会导致婴、幼儿和妊娠、哺乳期妇女的缺铁性贫血。

(4)铁丧失过多。若患有慢性病者,如月经量增多,消化性溃疡、胃肠道肿瘤、痔疮和钩虫病等都会出现此种情况。缺铁性贫血的症状与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贫血大致相似。

幼儿生长迟缓,体重减轻,精神不振;儿童则注意力不集中,反应性减低,诉说头昏、乏力,成人则有活动后气急、心慌,严重时眼花、耳鸣,指甲色失常,口腔炎、舌炎等。若伴有缺铁的一种或多种原因,更应高度警惕有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此时应及早到医院去进一步检查,确定有无贫血及其严重程度和寻找缺铁的原因,只有找到病因,针对性治疗,才能获得根治性的疗效。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补铁饮食甚为重要。精心选择含铁量丰富的饮食,主要是猪肉(瘦)、牛肉(瘦)、猪肝、禽蛋和鱼类,也可吃黑木耳、海带、紫菜、香菇和蔬菜等。例如,早餐豆浆、花卷和鸡蛋;中餐米饭、牛肉丸子、海带(或紫菜)蛋花汤和炒青菜;点心红枣木耳汤、苹果;晚餐馒头、炒猪肝、香菇菠菜肉片汤和炒蔬菜等,这种食谱可以大大增加铁的摄入。用铁制炊具烹调食物。近年来有将铁剂加入饼干、糖果、奶粉、面包和代乳粉中,生产铁强化食品,以增加食物中铁的含量。

缺铁性贫血病人应用铁剂治疗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酸性条件下有利于铁的吸收,例如单纯玉米麦片粥铁吸收率仅为3.8%,粥内加入维生素C50~100毫克,铁吸收率可增至38%;此外,餐时多吃米醋,餐后多吃水果和维生素C都可增加铁的吸收。但是,服用铁剂时不能饮茶和咖啡,否则会影响铁的吸收。

(2)坚持用药。口服铁剂对胃有刺激作用,可以改为餐中或餐后服药,只要服药后无严重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都必须坚持服药3~6个月。对口服铁剂无效或病情严重的病人也可选用肌肉注射铁剂,但要注意做深部肌肉注射,以减少疼痛,注射后以毛巾热敷。若发生头痛、发热、恶心、荨麻疹、虚脱和休克等必须停止注射,以后不再应用,并做必要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