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及其发展简史
第二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 一、球菌(Coccus)
• 二、杆菌(Bacillus)
• 三、螺形菌(Spirillar bacterium)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 一、基本结构
• 二、特殊结构
第一章 细菌的繁殖与代谢
第一节 细菌的营养
• 一、细菌的营养物质
•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与运转
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
•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与速度
第三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
• 一、细菌的能量代谢
• 二、细菌的代谢产物
第二章 细菌的分布与外界环境对细菌的影响
第一节 细菌的分布
•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 二、细菌在人体的分布
第二节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 一、物理因素
◦ (一)热力灭菌
◦ (二)电磁波与射线
◦ (三)滤过除菌法
◦ (四)超声与超声波(Ultrasonic and sonic waves)
◦ (五)干燥
◦ (六)低温
• 二、化学因素
◦ (一)化学消毒剂
◦ (二)防腐剂
◦ (三)化学疗剂
• 三、生物因素的影响
◦ (一)噬菌体(Bacteriophage)
◦ (二)抗生素(Antibiotic)
◦ (三)细菌素(Bacteriocin)
第三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一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
第二节 细菌的遗传物质
• 一、细菌染色体
• 二、质粒
• 三、噬菌体(Bacteriophage)
第三节 细菌的突变
• 一、突变与选择
• 二、基因突变类型
• 三、基因突变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第四节 基因的转称与重组
• 一、转化
• 二、转导
• 三、接合
第五节 变异在医学中的实际应用
第四章 细菌的致病性和抗细菌感染的免疫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 一、细菌的毒力
◦ (一)侵袭力
◦ (二)毒素
• 二、细菌侵入的数量和适当的侵入部位
第二节 抗细菌感染的免疫
• 一、宿主体表的防御功能
• 二、机体抗毒性免疫
• 三、机体的抗菌性免疫
◦ (一)胞外寄生菌的抗感染免疫
◦ (二)胞内寄生菌的抗感免疫
第三节 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 一、感染的来源
• 二、感染的类型
第五章 细菌感染的诊断和特异防治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诊断
• 一、检测细菌或其抗原
• 二、检测抗体
• 三、检测细菌遗传物质
第二节 特异性防治
• 一、人工自动免疫
◦ (一)菌苗
◦ (二)类毒素
◦ (三)自身菌苗
◦ (四)多糖疫苗
◦ (五)基因工程疫苗
◦ (六)合成肽疫苗
◦ (七)基因疫苗
第六章 病原性球菌
第一节 葡萄球菌
• 一、生物学性状
•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 三、微生物学诊断
•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链球菌
• 二、致疾性与免疫性
•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三节 肺炎球菌
•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 三、微生物学检查
第四节 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
• 一、脑膜炎球菌
• 二、淋球菌
第七章 肠道杆菌
第一节 大肠杆菌
• 二、致病性
第三节 痢疾杆菌
第四节 沙门氏杆菌
• 二、致病性免疫
第五节 克雷伯氏菌
• 二、病症性
• 三、克雷伯氏菌感染的治疗
第六节 变形杆菌
第八章 弧菌和弯曲菌
第一节 霍乱弧菌
第二节 空肠弯曲菌
第十一章 白喉杆菌
第十二章 分枝杆菌
第一节 结核杆菌
• 三、免疫与变态反应
• 四、微生物诊断
• 五、防治原则
第二节 其他引起人类感染的分枝杆菌
• 一、牛分枝杆菌
• 二、非典型分枝杆菌
• 三、麻风分枝杆菌
第十三章 动物疫源菌
第一节 炭疽杆菌
• 四、特异防治
第二节 布氏杆菌
第三节 鼠疫杆菌
第十四章 厌氧性细菌
第一节 厌氧芽胞杆菌
• 一、破伤风梭菌
• 二、产生荚膜梭菌(Cl.perfringens)
• 三、肉毒梭菌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 一、厌氧性球菌
◦ (一)消化球菌属(Peptococcus)
◦ (二)消化链球菌属(Peptostreptococcus)
◦ (三)韦荣氏球菌属(Veillonella)
• 二、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 (一)类杆菌属(Bacteroides)
◦ (二)梭形杆菌属(Fusobacterium)
• 三、革兰氏阳性无牙胞厌氧杆菌
◦ (一)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
◦ (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 四、无芽胞厌氧菌感染防治原则
第三节 厌氧菌的检验
第十五章 其他病原性细菌
第一节 百日咳杆菌
第二节 流感杆菌
第三节 绿脓杆菌
第四节 军团病杆
第十六章 螺旋体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
• 三、免疫性
• 四、微生物学检查
第二节 梅毒螺旋体
第三节 其他螺旋体
• 一、回归热螺旋体
• 二、奋森氏螺旋体
• 三、Lyme病螺旋体
第十七章 立克次体
第一节 概述
• 三、诊断与防治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
• 一、普氏立克次体
• 二、莫氏立克次体
• 三、恙虫病立克次体
• 四、贝纳氏柯克斯体
第十八章 衣原体
• 一、主要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沙眼衣原体
• 一、生物学特性
• 二、所致疾病
• 四、微生物学诊断
第二节 鹦鹉热衣原体
第三节 肺炎衣原体
第十九章 支原体
• 三、支原体与L型细菌的区别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支原体
• 一、肺炎支原体所致
• 二、解脲脲原体
第二十章 病原性真菌
第一节 病原性真菌概述
第二节 浅部真菌
第三节 溶部真菌
• 一、白色念珠菌
• 二、新型隐球菌
• 三、曲霉菌
• 四、毛霉菌
第二十一章 病毒的一般性状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 二、病毒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 一、吸附
• 二、穿入
• 三、脱壳
• 四、生物合成
• 五、装配与释放
第三节 抵抗力与变异
• 一、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 二、病毒的变异
[附]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第二十二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 病毒对机体的致病作用
• 一、病毒感染细胞的类型
• 二、病毒感染机体的类型
◦ (一)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 infection)
◦ (二)急性感染 (Acute infection)
◦ (三)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
• 三、病毒与癌症
◦ (一)病毒癌基因 (V-onc)
◦ (二)细胞原癌基因 (Proto oncogenes 或C-onc)
• 四、病毒的致病机理
◦ (一)感染细胞的损伤和死亡
◦ (二)细胞膜的改变
◦ (三)病毒感染中炎症反应和免疫病理损伤
◦ (四)病毒感染引起的暂时性免疫抑制
第二节 机体抗病毒免疫
• 一、非特异性因素的抗病毒作用
• 二、抗体介导的抗病毒作用
• 三、细胞介导的抗病毒作用
• 四、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
第二十三章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 实验室诊断
• 一、检材的采集与送检
•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 三、病毒核酸及抗原的直接检出
• 四、特异性抗体的检测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 一、免疫预防
• 二、药物治疗
第二十四章 呼吸道病毒
第一节 正粘病毒
• 三、病毒学诊断
第二节 副粘病毒
• 呼吸道合胞病毒
• 麻疹病毒
• 副流感病毒
• 腮腺炎病毒
第三节 腺病毒
第二十五章 肠道病毒和轮状病毒
第一节 肠道病毒的共同特性
第二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 一、病毒型别与抗原性
• 二、流行病学特点
• 三、临床表现
第三节 柯萨奇病毒 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
• 二、临床表现
• 三、防治原则
第四节 轮状病毒
第二十六章 肺炎病毒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 二、HB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第二十七章 出血热病毒
第一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第二节 新疆出血热病毒
第三节 登革病毒
第二十八章 脑炎病毒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第二节 森林脑炎病毒
第二十九章 疱疹病毒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第二节 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
第三节 巨细胞病毒
第四节 EB病毒
第五节 人类疱疹病毒6型和7型
第三十章 其他病毒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
第三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一、生物学诊断
• 二、病毒性与免疫性
医学微生物学基本词汇英汉对照(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