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疫苗现状下中医免疫思想的潜在优势及研究策略与实践方案
目前, 现代医学针对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主要以研制与应用特异性疫苗以及抗病毒等药物为主, 如乙脑疫苗、麻疹疫苗等在预防传染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大多数疾病至今尚无疫苗预防及特效药物治疗, 疫苗所能预防的疾病又很少。且由于疾病本身的动态发展及变异也使已研制的疫苗效果受到一定影响。中医药通过运用免疫思想指导临床辨证用药, 对疾病治疗显示出一定的优势[1,2,3]。
中医在古代早已孕育了免疫思想, 且在临床运用中得到验证及运用。如何让中医免疫学思想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本文将梳理现代疫苗应用状况下中医药免疫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 对中医药免疫相关思想进行探讨, 以期在历史的探源中获取有益的启迪, 从而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并据此对中医免疫思想下防治疾病提供研究思路与策略。以临床、药理等研究为佐证, 最终形成完善的临床实践方案。
疫苗对多种感染性疾病预防的局限性
在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手段中, 免疫接种是最经济、最方便、最有效的预防传染病方法之一[4]。免疫研制成功后的接种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公共卫生成就之一, 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使用, 为人类生命健康延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禽流感病毒 (AIV) 、埃博拉病毒 (EBO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非典病毒 (SARS COV) 等疾病流行, 且疾病处于不断的变异, 给人类生命造成重大威胁, 疫苗的研制速度及特异性免疫类型远跟不上病毒发展的步伐。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 抗体水平的下降, 致使疫苗的保护力下降。这可能导致突破性病例不断增加[5]。
尽管疫苗的研制及广泛使用能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 但由于大多数疾病至今尚无特效药物, 而能够应用疫苗进行防治的病毒性疾病又很少。另外, 由于病毒的变异也使有些疫苗的临床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如, 自美国1981年诊断出全球首例艾滋病以来, 全球纷纷开展艾滋病疫苗的研制, 但艾滋病疫苗的研制却非常艰难, 大部分疫苗并不能证明对艾滋病具有防治作用[6];由于人类的免疫系统尚不具备针对新型流感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SARS大流行的感染和患病率出现比普通流感更为严重的病情和预后。但目前西医预防治疗无特效药物。现代药理证明中医药在防治感染性疾病中具有直接对抗病毒作用、对炎症抑制及阻止保护作用和调节、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作用。因此, 在疫苗研制速度及种类数量远比不上疾病繁衍种类速度的状况下, 中医免疫思想如何更好地发挥出独特的优势作用, 以期更好地运用于实践临床, 需要进一步进行探索。
中医免疫思想的渊源与理论观点
1.中医免疫思想的渊源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上, 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疾病防治。远在甲骨文中已有“御疫”的记录[7], 又有《黄帝内经》中提出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论观点, 可谓世界免疫预防医学的开创者[8];东晋时期葛洪《肘后备急方》首次描述了用人工获得免疫以预防狂犬病的方法;隋代医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记载“漆疮”是与人体体质相关的疾病等, 均是古代医家对中医免疫的有效探索[8];唐宋期间, 中国已使用“种痘术”, 即从天花患者身体的脓疱内取下少量的物质, 接种到健康人体内, 达到预防天花疾病的效果。近代我国几次大的疫情发生中, 中医药发挥了良好的防御救治作用。这些均说明中医免疫思想源远流长。
2.中医免疫思想理论观点其一, 卫气营血、气血津液理论。早在2000多年前, 《黄帝内经》就指出:“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人体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以及生理功能的理论, 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现代免疫学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卫气抗御外邪, 邪盛则伤卫, 卫虚则邪犯;元气为人体生长发育之根本;五脏六腑之气影响人体免疫器官生长发育;气、营、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存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二, 脏腑理论在中医免疫思想的地位。历代医家特别注重脏腑免疫思想, 强调脏腑在免疫中的重要地位, 脏腑之气对人体有着非常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故《诸病源候论》曰:“脏气实者, 邪不能伤”。具体而言, 心、肝、脾、肺、肾又发挥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三, 上焦、中焦、下焦三焦辨证理论以及六经辨证理论在感染性疾病中具有丰富的理论依据, 在中医免疫思想中也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被古今医家运用指导临床实践。
因此, 在多元的思想指导下, 中医免疫思想萌芽发展, 并孕育出瘟疫、伤寒、温病等治疗感染性疾病的理论方案以指导实践, 从而在古代没有疫苗的时代下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免疫思想有待在当代疫苗不能所及的变化多端的疾病下发挥潜在优势。
中医免疫思想在防治感染性疾病各个阶段中的潜在优势与发展策略
1.疾病先期:发挥“扶正祛邪”优势, 提高机体免疫力现代免疫学认为, 免疫功能紊乱在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有效清除病原, 或是机体过强的免疫反应对自身细胞进行攻击等, 均造成脏腑组织损伤。因此, 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对于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现代免疫学提出的免疫防御功能与中医的“扶正”“驱邪”抵御外邪的作用相关联。中医免疫思想认为“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顾护正气, 同时注重祛邪, 使邪有出路, 医圣张仲景有三承气汤之泻下法, 温病大家叶天士认为可以汗解, 也可以从小便去, 吴鞠通更将三承气汤推而广之。
实验研究发现, 药物麻杏石甘汤防治甲型流感通过干预4条细胞免疫相关通路中的多个位点而起到作用[9];艾灸神阙对于IgA、IgG偏低的老年人有明显升提免疫力的作用[[10]];针灸可治疗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等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11]。针灸能通过激活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补体系统, 增加血清IgA、IgG、IgM的含量, 进而调节淋巴细胞比例、免疫球蛋白含量来调节整个免疫系统功能[12,13]。“扶正”“驱邪”充分体现了中医免疫理论的优势所在。中医“治未病”思想亦是通过提高自身免疫力而达到防御外协的作用。
2.治疗关键:辨证论治分型, 再对“证”与“症”下药各种新型的感染性传染病, 发病急剧, 尚未能弄清病毒致病的机制, 致病病毒又在不断的变异, 在缺乏快速而且价廉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和特异有效治疗方案的情况下, 中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用中药治疗显示了一定的特色与优势[14]。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认为:“对病毒性疾病的攻克, 中医自有其优势, 从1700多年前张仲景的《伤寒论》开始, 中医就已经有了防治流行性外感疾病的经验。中医没有病毒学说, 但这些病原体已经被概括在中医之中。中医诊治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 即根据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邪气与正气斗争所表现的证候进行治疗, 而不是把着力点放在对病原体的认识上”[15]。
2003年“非典”爆发, 邓铁涛、任继学等全国著名中医学专家摸索出了SARS的中医证候规律, 辨证论治按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 根据病情分期对“证”与“症”下药治疗, 形成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 取得较好疗效[16]。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组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成果, 以卫气营血理论为主, 结合三焦和六经辨证, 对出血热各期制定出相应的治法与方药, 获得国家七五攻关科研项目。如发热期采用清气凉营注射液、清瘟合剂;低血压休克期, 用升压灵注射液;少尿期用泻下通瘀合剂;出血明显者, 用凉血化瘀方药。经大量临床研究实践证明后, 轻症流感患者辨证风热犯卫证、风寒束表证及热毒袭肺证被纳入《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指南》 (2011版) 。
3.疾病早期:中西医结合, 平衡和谐“机体稳态”现代免疫学研究认识中认为, 免疫反应包括对“非己”抗原的识别, 即免疫系统内各细胞之间通过自我识别、相互诱导、相互制约等过程。一旦免疫自稳功能破坏即发生疾病。而中医认为, “阴平阳秘”“承乃制”是自稳功能正常的表现。这与中医阴阳平衡理论、五行之间生克制化等整体观念颇为相似。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 中西医结合是重要的手段。中医从整体调整入手, 辨证施治调动机体的免疫力, 与疫苗直接抗病毒、细菌不同, 中医使机体免疫达到一种平衡态。中医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可使免疫亢进得以抑制, 免疫抑制得以提高。
中国“八五”AIDS攻关课题组在坦桑尼亚采用国际公认的HIV诊断标准, 运用中药方剂和辨证用药治疗患者上万次, 在改善患者乏力、腹泻、发热、消瘦、皮疹等症状体征和免疫功能方面, 具有一定的疗效, 及出现血清抗体阴转的结果[[17,18]-18], 2003年1月至4月广东省中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103例“非典”患者, 治愈率为93.2%[16]。中医与西医各有优势, 中医药结合现代医学先进的医疗或生物技术, 与疫苗研制及有效接种双管齐下, 中医药可从多角度、多环节、多层面上防治感染性疾病。
4.疾病中期:纲举目张, 多种干预方式“综合治疗”现代西医的治疗多为点对点的直接作用, 无论是外科手术, 还是内科药物治疗, 都要找到靶点, 对准靶点, 然后才能进行治疗。《备急千金要方》中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多样, 如太乙流金散、粉身散常用方、屠苏酒、雄黄散等, 但绝大多数方剂都包含有毒的药物而被现代鲜用。但也体现自古防治传染性疾病方式多样。针灸上病治下、左病治右远近相应;药物单味中药、复方中药多法齐下;内服治法补母泻子、培土生金生克制宜;外治法内外同调;以及太极运动疗法等方式多重综合治疗。
中药验方“解毒丸”抗SARS病毒和保护正常细胞作用明显, 是目前国际上抗SARS病毒作用最为突出的中医药物之一[[19]];艾灸具有增强人体抵御流行病原体的抵抗力, 对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都有调节作用[20,21]。现代医学证明, 针灸可增强机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 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发挥提高疫苗免疫效应佐剂效应[22]。研究发现, 佩戴中药制成感通口罩 (主要药物为麻黄、辛夷、大青叶等) 对照金刚烷胺治疗流行性感冒患者, 取得更佳效果[23]。临床发现, 中药沐足方 (风热型、风寒型、疫毒型) 治疗流行性感冒疗效显著[24]。中医免疫思想干预治疗疾病在多方式、多靶点、多方向综合治疗取得了确切的疗效。
5.疾病后期:治疗注重“身心同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 中医不仅注重内因、外因, 也重视精神、情志 (七情) 因素对机体的影响, 与对疾病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因此, 古代中医免疫思想就有从“身心同治”的角度诊断治疗的临床实践。这也符合现代医学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在疾病感染初、中、后期, 患者除了患有感染所引起的相关临床表现之外, 大多也承受着相当的精神、心理压力, 中医讲求身心同调, 形神合一, 因此在治疗中不仅关注疾病发生发展动态, 运用针灸康复等理疗手法, 也关注患者精神状态, 从而更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及改善疾病的并发症、后遗症, 预后。
疾病各阶段“动态治疗”临床实践方案总结
结合上述观点, 本文提出“动态治疗”实践方案, 如下:第一, 疾病先期, 未病先防, 提高自身免疫力, 可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第二, 疾病早期, 结合西医诊治手段 (如疫苗接种) 等, 中医早期辨证论治, 运用三焦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病症等理论指导, 减轻早期头身疼痛、持续高热、恶心呕吐等症状或得到有效治疗。第三, 疾病中期, 运用中医药单体、复方等促进炎症吸收, 针灸、艾灸等中医特色疗法多种方式干预治疗。第四, 疾病后期, 注重身心同治, 中医康复减少后遗症, 减少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
讨论
目前疫苗研究领域仍存在很多问题, 如, 许多感染性疾病尚未研制出有效疫苗, 有些疾病发生变异疫苗针对性降低, 某些疾病状态下患者对疫苗的反应性降低, 绝大多数疾病尚未研制出治疗性疫苗等, 中医免疫思想指导对疾病的防治发挥出独特优势, 如何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应用开辟新的领域, 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提出粗浅见解, 以期为中医药发展提供新思路。
中医药可望在多靶点、多环节、多层面上发挥其在防治病毒性传染病方面的作用。但目前国内中医界对许多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多未采用多中心、随机、盲法、对照、大样本的试验, 尚缺乏有说服力的实验证据。在传统宏观辨证的基础上, 引入现代微观辨证指标, 探讨传染性疾病的证候特点, 更客观地认识这些疾病的中医证候规律, 将中医免疫思想结合现代医学, 发挥中医药优势, 进一步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赵丽娴 龚水帝 冼绍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