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是由“群方之魁”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变化而来,因其功能建立中焦脾胃之气,故名“建中”。正如《伤寒溯源集》所说:“建中者,建立中焦之脾土也。”仲景运用小建中汤,见于“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宜治以小建中汤”,以及“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者,小建中汤主之”等条文。本方阴阳双补,温中补虚,调和营卫,兼以解表。尤在泾曰:“是方甘与辛合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是故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陈宝贵教授温中补虚,善用小建中汤。 典型病案 王某,女,52岁,2012年1月30日诊。 主诉:胃脘胀满7年余。现病史:患者7年来间断出现胃脘胀满,食后尤甚,未系统治疗。时有胃中烧灼感,便溏,间有头热,足冷,纳差,心烦易怒,肢冷,寐欠安。舌淡暗前无苔后少苔。既往史:2003年行胃部分切除术,21年前患脑出血,右侧半身不遂病史。辅助检查:胃镜示糜烂性出血。诊断:胃痛,证型:脾胃虚弱,治则:温中补虚。方药:小建中汤加减。处方:党参20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干姜10克,佛手10克,川芎15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14剂。二诊(2月6日):胃脘胀满明显减轻,已无烧灼感,纳可,仍有便溏,足冷,原方基础上加石榴皮15克,木香10克,14剂续服。三诊(2月20日):诉遇冷或饮食不慎即有便溏,腹中不适,上方不变续服用14剂。此后患者来诊3次,法同上方加减,已无胃脘胀满及其他不适症状,后随访3个月,未再发作。 按 本证属中焦虚寒,胃络失煦而痛,治宜温中寒,缓里急,方用小建中汤加减,辛甘化阳而温里,酸甘化阴而缓急,正中病机,故投之病愈。中医有“胃为阳土,得阴自安,宜用甘平或甘柔濡润,以养胃阴”,“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宜升宜运”的理论。此患者胃病多年,胃曾行部分切除术,后天脾胃失调,治宜以温中补虚为治法,用药应避免刚燥,注意脏腑升降润燥之性。胃降则和,脾升则健。由于脾气不升,故以桂枝、党参、干姜之类,通过温补中脏,升提中气。芍药,《神农本草经》云:“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因此小建中汤中,芍药的用量加重,目的在于止痛,与甘草相配含芍药甘草汤之意,可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佛手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川芎活血祛瘀,行气开郁;茯苓、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甘草则可补脾益气,缓急止痛。桂枝与甘草相配,寓桂枝甘草汤之意,能温补心阳。诸药合用,共奏温中补虚之功。 由于小建中汤配伍的多层次性,应用极为广泛。历代医家对小建中汤的论述颇多。《千金要方》:建中汤治虚劳内伤,寒热、呕逆,吐血,即本方加半夏三两;《苏沈良方》:此药治腹痛如神,然腹痛按之便痛,重按却不甚疼,此只是气痛……气痛不可下,下之愈甚,此虚寒证也,此药偏治腹中虚寒,补血尤止腹痛;《三因方》:加味小建中汤,治心腹切痛不可忍,按轻却痛,按重则愈,皆虚寒证……此药主之,即本方加远志肉;《济阴纲目》:小建中汤治内虚霍乱转筋;《证治准绳》:小建中汤治痢,不分赤白、久新,但腹中大痛者,神效;《张氏医通》:形寒饮冷,咳嗽兼腹痛,脉弦者,小建中汤加桔梗,以提肺气之陷。寒热、自汗加黄芪。无论是通过方论还是应用于临证,都显示出小建中汤的应用价值相当可观。现代临床应用本方治疗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慢性肝炎、习惯性便秘、产后体虚等疾病,均取得良好疗效。研究表明小建中汤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自由基造成的损伤,减少自由基的产生。还可通过调节胃肠运动、改善微循环和能量代谢、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途径来达到重建脾胃生理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