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病邪所引诸多病症 中医验案详解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8-12-19
盛增秀治疗湿热病经验述要
 
湿热病是指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诸多病症的总称。临床上常以身热缠绵、胸脘痞闷、身重体倦、小便短而黄赤、口渴不引饮、舌苔黄腻、脉象濡数为主证;以发病慢、病程长、缠绵难愈为特点[1]。中医所称的“湿热病”, 涉及到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两大类, 涵盖内、外、妇、儿和皮肤各科。现代不少病症, 如肠伤寒、痢疾胃炎肠炎、肝炎、关节炎尿路感染盆腔炎带状疱疹湿疹、原因不明低热等, 从中医病因学和发病学来分析, 常与湿热病邪有密切的关系。湿热病作为临床常见病证, 已成为中西医结合领域的研究热点[2]。盛老师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 即结合临床开展湿热病研究, 对湿热病证及其发病机制、临床证候和治法方药,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撰写了不少有关著述, 并呼吁创建中医湿热病学。笔者有幸跟师临床学习, 受益匪浅, 本文以盛老师湿热病临床案例为主线, 探究其治疗湿热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验案介绍
1.脾虚湿重于热案患者某, 女, 52岁, 2015年8月18日初诊。患者有胃痛病史, 现症见四肢倦怠, 精神不振, 脘宇不舒, 小溲色黄。脉来濡缓, 舌红苔糙腻。西医诊断:慢性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 证属湿热中阻。治宜健脾化湿, 兼以清热, 标本兼顾。方用藿朴夏苓汤、六君子汤合化。党参15g, 制苍术、制白术各10g, 茯苓10g, 陈皮6g, 制半夏9g, 川朴花9g, 藿香9g, 佩兰叶9g, 薏苡仁18g, 茵陈15g, 泽泻9g, 滑石12g, 生甘草5g。7剂, 每日1剂, 水煎服。
 
二诊 (2015年8月25日) :药后症情明显改善, 诸恙悉减, 舌苔变薄, 显系湿化脾健之兆象。治守原方巩固疗效。7剂, 每日1剂, 水煎服。先后就诊共3次, 诸症悉瘥。
 
按:本案属湿热为病, 究其证乃湿重于热。《医林绳墨》指出:“如湿胜者, 当清其湿;热胜者, 当清其热。湿胜其热, 不可以热治, 使湿愈重;热胜其湿, 不可以湿治, 使热愈大也”。故方中以藿朴夏苓汤苦温燥湿为主, 清热为辅, 六君子汤益气、健脾、燥湿, 合而用之, 共奏健脾化湿、标本兼顾之功效。药证熨帖, 遂收佳效。
 
2.湿热蕴中热重于湿案患者某, 女, 61岁, 2015年5月19日初诊。患者一年来口干, 口苦, 口黏腻较甚, 易饿, 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腻微黄, 脉来弦细。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口粘。证属湿热蕴中, 胃火偏亢。治宜祛除湿热, 清泄胃火。方用连朴饮化裁。川朴花9g, 黄连6g, 焦山栀9g, 制半夏9g, 黄芩10g, 蒲公英18g, 藿香9g, 佩兰叶9g, 干芦根15g, 茵陈18g, 滑石12g, 茯苓10g。7剂, 每日1剂, 水煎服。
 
二诊 (2015年5月26日) :药后症情明显改善, 口发腻显减, 舌苔变薄, 乃湿热渐化之象, 惟口苦仍存, 此胃火未清使然。治守原法巩固疗效。川朴花9g, 黄连6g, 焦山栀9g, 制半夏9g, 黄芩12g, 川石斛9g, 藿香9g, 佩兰叶9g, 鲜芦根30g, 茵陈15g, 蒲公英20g, 滑石12g, 茯苓10g。7剂, 每日1剂, 水煎服。先后就诊共3次, 诸症显减。
 
按:本案患者口腻、小便黄赤、舌苔薄腻微黄, 乃湿热蕴结所为;口苦、口干系胃火偏亢使然;易饿是“火能杀谷”之象。四诊合参, 显属湿热蕴中, 胃火偏亢之证。故方中以连朴饮苦寒清热为主, 化湿为辅, 同时配伍清泄胃火之品, 共奏祛除湿热、清泄胃火之功。药中鹄的, 获效显著。
 
3.下焦湿热淋证案患者某, 女, 60岁, 2015年3月31日初诊。患者原有腰椎间盘突出、慢性泌尿系感染病史, 自觉小便急迫, 量少色黄, 伴腰痛。舌红苔薄黄, 脉象弦缓。西医诊断:泌尿系感染;中医诊断为淋证, 辨证属下焦湿热, 治宜清利下焦湿热, 佐以强腰止痛。处方:白花蛇舌草20g, 败酱草15g, 桑寄生15g, 大蓟12g, 小蓟12g, 瞿麦12g, 萹蓄12g, 杜仲12g, 焦山栀9g, 泽泻9g, 猪苓9g, 茯苓9g, 黄柏9g, 川断9g, 川牛膝9g, 陈皮6g, 甘草梢5g。7剂, 每日1剂, 水煎服。
 
二诊 (2015年4月9日) :药后尿急显减, 惟感手指微麻 (原有高血压病史) , 治守原法化裁。大蓟12g, 小蓟12g, 焦山栀9g, 滑石12g, 萹蓄12g, 白花蛇舌草20g, 泽泻9g, 猪苓9g, 败酱草15g, 川牛膝9g, 陈皮6g, 生甘草5g。7剂, 每日1剂, 水煎服。先后就诊共4次, 诸恙悉瘥。
 
按:本案患者年已六旬, 原有腰椎间盘突出、慢性泌尿系感染病史, 本已肾气不足, 加之湿热毒邪, 客于膀胱, 气化失司, 水道不利, 故而小便急迫, 量少色黄;腰为肾之府, 湿热之邪侵犯于肾故伴腰痛;脉象弦缓, 舌苔薄黄, 系湿热为病之象。方中以小蓟饮子化裁清利湿热, 辅以桑寄生、杜仲、川断、川牛膝补肾强腰。诸药配伍, 共奏清利湿热、强腰止痛之功, 是以获效。

湿热病
 
4.湿热蕴中胃痞案患者某, 女, 64岁, 2015年7月7日初诊。患者胃脘胀闷多年, 常伴口苦, 胃镜检查提示:萎缩性胃炎, 幽门螺旋杆菌阴性。就诊时, 脘宇胀闷不适, 口苦明显, 伴尿色时黄, 畏寒怯冷, 腰酸, 面色萎黄, 四肢不温, 舌红苔白腻, 脉象弦缓。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痞满。此为湿邪夹热, 蕴结中宫, 阳气阻遏不宣所致, 治宜祛湿通阳。广藿香9g, 制半夏9g, 川朴6g, 茯苓9g, 泽泻9g, 猪苓9g, 滑石12g, 茵陈15g, 薏苡仁15g, 炒谷芽、炒麦芽各10g, 制苍术10g, 炒白术10g, 生甘草5g, 佩兰叶9g, 炙鸡内金9g, 白蔻仁6g。7剂, 每日1剂, 水煎服。
 
二诊 (2015年7月14日) :药后脘宇胀闷已减, 尿色转淡, 湿热渐有化机, 惟动辄汗出, 畏寒怯冷, 脉象弦缓, 舌苔尚腻。再拟原法加补气固表之品。制川朴6g, 广藿香9g, 茯苓9g, 猪苓9g, 制苍术10g, 炒白术10g, 泽泻9g, 佩兰叶9g, 滑石12g, 茵陈15g, 薏苡仁15g, 白蔻仁6g, 炒谷芽、炒麦芽各9g, 黄芪20g, 防风5g。7剂, 每日1剂, 水煎服。先后就诊共5次, 自觉无不适。
 
按:湿邪夹热, 蕴结中宫, 气机阻滞, 故胃脘胀闷;湿热上蒸于口, 则口苦;湿热邪气久羁, 阳气阻遏不宣, 故而畏寒怯冷, 四肢不温;脉象弦缓, 舌苔白腻, 乃湿邪阻滞之征象。治法宗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意。予藿朴夏苓汤健脾祛湿, 斡旋中州;取四苓散、六一散之类利水除湿, 为方中主要部分。辅以鸡内金、炒谷芽、炒麦芽醒胃悦脾, 促进消化。全方燥湿利湿并用, 俾湿去而阳气得复, 中焦自安, 遂获良效。
 
湿热病辨治经验介绍
盛老师对湿热病的辨证, 认为首先应根据湿与热之孰轻孰重, 分为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和湿热并重三大类型, 同时强调病位深浅应审察, 邪正盛衰宜权衡。盛老师认为对湿热病诊断和辨证方法, 舌苔和小便的变化是最有意义的客观指标, 患者一般舌苔多黄白而腻或黄腻, 小便黄而短少。尤其在治法上, 盛老师提出以下几个要点:宣畅肺气, 气化湿化;健运脾胃, 调其升降;两分湿热, 其病易解;给邪出路, 宜利小便。以上4例验案, 均贯彻了上述几个治法要点, 分析各案用药, 杏仁、白蔻仁等意在宣畅肺气, 气化则湿化;苍术、厚朴、陈皮半夏藿香茯苓等意在运脾化湿、芳香醒胃, 以利中焦气机升降, 促使湿热消除;滑石、薏苡仁竹叶意在通利小便, 给邪以出路;具体用药, 又当根据湿热两邪之轻重, 或以清热为主, 或以化湿为要, 贵在临证变通耳。
 
盛老师所习用的治疗湿热病的方剂如下: (1) 三仁汤:出《温病条辨》, 由杏仁、白蔻仁、白通草、滑石、竹叶半夏、厚朴、薏苡仁组成, 功能宣畅气机, 祛湿清热, 主治湿温初起, 或暑湿夹湿, 邪在气分, 症见头痛身重, 恶寒少汗, 面色淡黄, 胸闷脘痞, 午后身热, 热势不扬, 舌苔薄腻, 脉象濡缓。盛老师认为本方重在宣畅肺气, 使阻遏气分, 弥漫三焦之湿热, 得以轻清宣透, 上下分消, 如是则湿化热清, 三焦通畅, 诸症自除。 (2) 藿香正气散: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由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术陈皮半夏曲、厚朴、桔梗甘草组成, 功能解表化湿, 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暑湿秽浊, 邪在卫气, 肠胃失调, 症见发热恶寒, 头痛胸闷, 腹痛拒按, 呕吐, 肠鸣泄泻, 口淡, 舌质淡红, 苔白腻, 脉濡缓。盛老师认为本方是芳香化湿的代表方剂, 对夏秋感受暑湿秽浊引起的中暑感冒、急性肠胃炎等病, 确有良效。但药性偏于温燥, 治疗湿热病证, 当随证加入清热之品。 (3) 藿朴夏苓汤:出《医原》, 由藿香半夏、赤苓、杏仁、厚朴、淡豆豉、白蔻仁、猪苓、薏苡仁、泽泻、通草组成, 功能芳香化浊, 理气渗湿, 兼以疏表, 主治湿温初起, 身热恶寒, 肢体困倦, 胸脘痞闷, 纳谷减少, 口腻不渴, 舌苔薄白而腻, 脉象濡缓。盛老师认为本方适用于湿热病中湿重于热的证型。 (4) 甘露消毒丹:出《温热经纬》, 由飞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木通川贝母藿香薄荷、白蔻仁、连翘射干组成, 功能利湿化浊, 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 邪在气分, 症见发热口渴, 胸闷腹胀, 肢酸倦怠, 咽肿溺黄, 或身目发黄, 舌苔黄腻, 脉象滑数。盛老师认为本方适用于湿热病中湿热并重的证型。 (5) 连朴饮:出《霍乱论》, 由厚朴、黄连、石菖蒲、制半夏、豆豉、山栀子芦根组成, 功能清热化湿, 理气和中, 主治湿热内蕴, 脾胃升降失常, 清浊相混, 而见霍乱吐利, 胸脘痞闷, 不思饮食, 舌苔黄腻, 脉象滑数, 小便短赤。盛老师认为本方适用于湿热病中热重于湿的证型。 (6) 宣痹汤:出《温病条辨》, 由木防己、杏仁、滑石、半夏、晚蚕砂、薏苡仁连翘、赤小豆皮、栀子组成, 功能清热利湿, 宣通经络, 主治湿热痹证, 症见关节或肌肉灼热、肿胀、疼痛、重着, 皮肤发红, 或见硬结、红斑, 可伴发热, 口渴不欲饮, 烦闷不安, 周身沉重, 小便黄浑, 舌质红, 苔黄腻, 脉滑数。盛老师认为本方是治湿热痹症的传世良方。他常以本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疾病, 效果显著。 (7) 二妙散:出《丹溪心法》, 由黄柏苍术各等分组成, 功能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所引起的两足痿软无力, 足膝红肿热痛, 步履艰难, 或妇女湿热带下, 或湿疮、淋浊等症。盛老师认为本方是朱丹溪治湿热痹证的代表方剂。《医学正传》于本方中加牛膝, 名“三妙丸”, 主治湿热下注, 脚膝麻木热痛;《成方便读》于三妙丸中加薏苡仁, 名“四妙丸”, 主治湿热下注, 两足麻痿肿痛等症。盛老师经验, 本方尤适于下焦湿热病证, 包括下肢关节红肿热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及急性泌尿系感染, 妇女盆腔炎等病症[3]。
 
参考文献
[1]盛增秀.中医湿热病证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
[2]朱闽, 何清湖, 苟建宁.中医“湿热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 32 (2) :656-658
[3]盛增秀, 陈勇毅, 王英, 等.朱丹溪医药文化研究.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109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庄爱文 李晓寅 李荣群 盛增秀
Tag标签: 湿热病(1)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