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病欲解时”理论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笔者跟师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学习,他对于“六经病欲解时”的创新理解对于指导临床意义重大。通过此例应用“六经病欲解时”理论治愈发热的医案,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该理论的临床应用价值。
刘某,女,14岁。2020年4月21号电话询诊。自诉4天前洗澡受凉后发热,伴咽痛、头痛。县医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血常规正常,予清热解毒口服液、罗红霉素分散片、氨加黄敏片口服,服药3天后仍低热(时测体温37.3℃)不退,伴有头痛、咳嗽。微信照片中舌象示:舌淡苔黄腻,干裂少津。处方小柴止咳汤(小柴胡原方加桔梗10克、蔓荆子10克,其中柴胡用量24 克)3剂,水煎服。
6月7日联系,述因发热持续不退,故到当地医院住院做了全面检查,仅风湿免疫指标里有一项轻微升高,其余指标未见异常,处以柳氮磺吡啶肠溶片2片1日3次、布洛芬0.3克1日1次、白芍总甙0.3克1日3次。服药后无效,住院期间仍发低热。西医医生建议采用中药治疗,故又求治于我。
现在症:下午1点到8点发热,过此时间热度可自行消退,咽喉痛,咳嗽,痰黄白相间,关节痛。舌象:舌淡,苔薄黄腻,有裂纹。经辨证给予桑菊饮加牛蒡子10克、前胡10克、射干10克、桑白皮10克,5剂。服后仍无寸功。
6月17日询诊时据其痰黄黏不易出、背痛、口干,又处以陈无择《三因方》中的麦冬汤:麦冬30克,白芷10克,半夏10克,淡竹叶10克,炙桑白皮10克,炙紫苑10克,太子参20克,甘草6克,5剂。依旧无效。
6月23日第六次微信求诊时,仔细询问发热具体时间点,知其在中午12点时就开始有一点发热,到下午3点~6点发热最高,达37.7℃。此时持续发热已2个月,家长十分着急,遂请教顾植山弟子胡淑占主任。胡淑占了顾植山关于“六经病欲解时”应当理解为相关时的观点,根据发热时间点判定该患者病属太阳与阳明合病,建议给予桂枝加葛根汤原方。
3天后,微信述药后热退,所有症状全部消失。共服用5剂药。停药后观察半个多月,无任何不适,为期2月的顽固发热完全痊愈。
按:该发热病案缠绵2月有余,反思前几诊所用方药从辨证角度似亦有据,但临床无效,后在顾植山教授弟子胡淑占指导下用张仲景《伤寒论》中“六经欲解时”理论辨为太阳阳明病,投剂辄愈,使我对《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理论有了新的认识。
过去把《伤寒论》定位为辨证论治的典范,视三阴三阳为八纲辨证的一种类型,着眼于从症状去辨三阴三阳,对“六经欲解时”全无认识。教科书直指“六经欲解时”为“因尚不能指导临床,当存疑待考。”
顾植山认为,《伤寒论》的三阴三阳与《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的三阴三阳一脉相承,是对人体气化的六种时态的表述,张仲景提出的“六经病欲解时”实际上是指三阴三阳的相关时。从脉症辨六经固然是临床的重要途径,但学了五运六气才知道,辨三阴三阳不是只有脉症一途,运气学说中就有多种相关因素,“六经病欲解时”就是一重要途径和抓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