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某,男,30岁。2019年8月3日来诊。诉发热20天。患者于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5℃之间,在他院确诊为“泌尿系感染”,经治后效果不佳,遂转诊至北京佑安医院,2019年8月2日查:类风湿因子、抗链O、布氏杆菌测定、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尿培养及细菌、真菌、抗酸杆菌涂片均正常。予以抗感染治疗,补钾对症处理,但体温不降。随于次日就诊我处寻求中医治疗。
刻下: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5℃,午后为重,纳差,时有呕恶感,口淡不渴,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咳嗽、咳痰,舌淡略有齿痕,苔白略腻,脉弦滑。查体无明显肾区叩击痛。否认结核、肝炎等慢性传染性病史,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史。否认冶游史。
辨证:发热(少阳病)。
肾周炎指的是肾包膜与肾周围筋膜之间的脂肪组织发生感染性炎症,可发展成为肾周脓肿。本病多由肾盂肾炎直接扩展而来,致病菌多是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需用抗生素治疗。本案患者在发病初始就在用抗生素治疗,但热未能除。就诊中医时患者发热的同时有呕恶感,笔者就联想到了《伤寒论》第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是少阳经病的主方,此时邪气不盛而正气已虚,正邪纷争,治需和解。此外,一方面,患者发病以来,饮食较差,年轻男性却已经出现了贫血、低血钾等并发症,属于“正气不足”表现,符合小柴胡汤证病机特点;另一方面,根据伤寒六经辨证法,发热多属三阳经病,利用排除法,没有太阳经表证及阳明经实证的表现,故而定位在少阳经。本案值得关注的另一点是柴胡用量较大,这是符合《伤寒论》原文剂量药物比例的,笔者认为使用经方应尽量遵循原方的药味组成和药量比例。患者二诊时使用五苓散,则是考虑出现了太阳蓄水证(汗出而渴),可见临床上病机是随时变化的,应“随证治之”。(张先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