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治疗的方法很多,化学疗法目前仍然是白血病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长短影响着进一步的治疗。由于这一阶段血细胞减少,发热、出血等的发生直接危及患者生命。细胞因子的应用,全血细胞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骨髓抑制期的时间,减少了感染、出血等因素的发生。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急性白血病,尤其在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中药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重视脾胃调护
白血病化疗过程中和化疗后,化学药物的毒性对患者的影响,首先出现的临床表现就是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纳差、乏力等,伴随着实验室检查的结果血常规呈现血细胞进行性的减低。虽然近年来,化疗时中枢止呕药物的应用使胃肠道反应明显减轻,而脾胃的损伤仍然存在。古医籍中,多处提到脾胃在后天气血的生成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在化疗结束后的早期阶段健脾和胃、益气养血,既有助于恢复脾胃功能,气血的生成,恢复受损正气;又能够防止外邪侵入,避免感染。因此,重视脾胃是白血病化疗后中医辨证治疗的第一要务,同时也是中医“治末病”思想的具体体现。
补益脾肾两脏并重
化疗后早期阶段,给予中药辨证调护脾胃,随着纳差、乏力、恶心等脾胃不足等临床表现改善,建立相应的评价,可以考虑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入温补肾阳或滋补肾阴的药物,共同达到脾肾同补的目的。如果在早期脾胃未恢复阶段使用补肾药物,这类药物过于滋腻,易阻碍脾胃,不利于脾胃的恢复,因此,选择补肾的治疗,应该考虑时机,一方面根据临床辨证,另一方面要注意脾胃的功能恢复。随着补肾和健脾两法的并举,在巩固脾胃后天之本的同时,根据“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生髓”的理论,建立了中医学“肾与骨和髓”的理论联系,通过补肾的治疗,有利于骨髓抑制期骨髓正常细胞的增殖,可以通过外周血细胞的变化来初步评价骨髓的恢复。
扶正祛邪治已病
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中医药对脾胃的调护和脾肾并治是“治未病”的重要方法。但是,临床中仍然有发热、出血等“已病”的发生。因此,这些问题的解决,中医药也有系统的辨证论治方法。从该病的总体过程来看,运用中医治疗的时候,应该遵循“扶正祛邪”的基本原则。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骨髓增生减低,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人体自身免疫功能较低,容易发生感染,在中医学辨证时,就要时时考虑到正气不足的基础;感受外邪,在治疗时,祛邪不忘顾及正气。因此,用药不可过于骏猛,温阳解表、益阴解表、益气解表等治法就成为自然的选择。
出血辨治重气血火
唐容川《血证论》中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和养血”治疗血证的四步法,可以说是治疗血证的总纲。但是在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辨证中应该仔细把握,尤其是血小板计数小于20×109/L时,运用消瘀法时应注意再出血或加重出血的可能性。在辨证中,总体把握总纲的同时,还要注重气、血、火三个病因病机因素的辨证,要辨清三者的虚实,虚实不同治疗方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别。气实宜清气、降气,气虚宜补气、益气,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除此之外,各种血证结合上述辨证的同时,酌情考虑加入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药物。在把握以上辨证治疗原则的基础上,对各种出血的治疗就能得心应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