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清代名医,为温病学派继往开来之开山祖师,不仅对温热病有共同的成就,而且对内科杂病、妇科、儿科亦很有研究,造就极深。《临证指南医案》一书是反映叶天士学术思想经典著作。惊病又称惊慌病,是一种常见的神志病,临床以善惊、易惊,惊慌不安为主要特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精力分裂病、神经症、恐惧病、癔病等疾病。经过收拾《临证指南医案》惊病案,剖析医论、概括证型、总结方药,将叶氏医治惊慌病的治法概括为治惊八法,供后学学习。
降逆镇惊
《素问·举痛论》言“惊则气乱”,惊慌为病具有气机逆乱变生诸症的病理特征,叶氏辨病立法,设降逆镇惊治法。《临证指南医案·惊》某案载“惊则气逆,阳泄为汗。用重镇压惊”即为此法。依据中医“质重下行”“重可去怯”取象比类之理论,降逆镇惊治法多选用牡蛎、龙骨、龙齿、金箔、磁石、代赭石、紫石英等金石、介类重镇下潜之品,这类药物属“十剂”中的重剂。降逆镇惊是叶氏医治惊病专法,亦是叶氏专病-专法-专药思想的体现,此法不独用于惊慌一途,比如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奔豚气逆均可施用。
理虚镇怯
理虚镇怯法是在降逆镇惊基础上,结合“虚人气动随升”,体虚易于受惊扰神的病理特征,震摄与补益同施,统筹标本的治法。《临证指南医案·惊》某案载“因惊外触,见症神怯欲迷,已经肢厥盗汗怕动。仿镇怯理虚”。《临证指南医案·产后》某案“产后骤加惊慌,阳上瞀冒为厥,左肢麻痹,耳窍失聪,皆阳挟内风,混入清窍。以上实下虚,镇阳填阴,味浓质静之药”则进一步诠释了这一治法,震摄之法以降其阳,为治标之法,填阴于下,理虚调体为本。其选方多如桂枝加龙牡汤、四君加龙牡汤等。
补益安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神明,为精力之所舍。精力活动均发乎于心,故情志之病多损及心。叶氏很好地承继了《内经》心主神志的理论,着重精力情志多从心论治。形神一体,气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叶氏经过补益气血,来安定神志,《临证指南医案·吐血》陈二三案“先患失血,复遭惊骇,平素有遗泄,独处呓语,是有形精血、无形神情交伤。漫言治痰治血,真粗工卑陋矣。补精宜填,安神宜静,然无形真气为要,与心脾二经主治”,从心脾二脏着眼,补气血安神志疗惊,选方如归脾汤、甘麦大枣汤、安神定志丸、王荆公妙香散等。
填精护神
《左传》“用物精多,则灵魂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素问·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精为人身之本,与神有着亲近的联系,精能生神、养神,神能摄精、调精,叶氏有“精走无以护神”之语。肾主藏精,欲填精必补肾,“乙癸同源”“精血同源”,肝肾同居于下,填补肝肾,充盛精血,阴平阳秘,则无触惊之虑。《临证指南医案·惊》某案即有“骤惊,阳逆暴厥,为肝胆病,昼则心悸是阳动,夜则气坠属阴亏。《临证指南医案·产后》记载有一案:“产后,猛然惊慌。阴亏,厥阳上逆,血涌吐痰,胸背胁俞大痛,乃八脉空乏之征。虚劳重症延绵,最难全好,议镇固一法。”均为此法使用。选方如肾气丸、青囊斑龙丸、枕中丹等。
通补阳明
肝-胃相关理论是叶天士学术思想特征之一。生理情况下,土能制木,胃气充盛避免肝木的冲逆,胃阴充足能补肝阴,制怒火。叶氏云“惊则动肝”,着重惊慌伤肝,导致肝木亢逆,气乱阳亢风动,欲制木必以调补阳明。《临证指南医案·呕吐》李案“肝脏厥气上干耳,既知胃中虚,客气上冲逆犯”。《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记载:“夫木既犯胃,胃受克为虚,仲景谓制木必先安土,恐防久克难复,议用安胃一法”论说了补阳明制肝逆的内容。胃体阳用阴,叶氏云“然阳明胃腑,通补为宜。刚药畏其劫阴,少济以柔药”着重胃腑通补治法重要性,论说通补阳明法用药特征。选方如旋复代赭汤、二陈汤、大半夏汤、泻心汤类方等。
祛痰散火
痰火是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折磨胶结贮积于体内的病证。痰火扰心是常见的中医病证名,多指痰火上扰心神,火热痰浊引起神志紊乱的病变。痰火上扰于心,心不藏神,外触惊慌,则心神浮越。《临证指南医案·惊》记载某案“惊慌伤神,不语”病机即为痰火扰心,叶氏依据分消邪气准则,立法祛痰散火治之。临证以建兰根汁、姜汁、金汁并服。
养营清热
热郁营分,热盛血沸,必扰于心神。养营清热亦为惊慌治法,华岫云总结叶氏治法言“若思虑烦劳,身心过动,风阳内扰,则营热心悸,惊怖不寐,胁中动跃。治以酸枣仁汤、补心丹、枕中丹加减。清营中之热。佐以敛摄神志”便是此法论说。养营清热以滋阴养血为主,兼以清泄营热。阿胶与生牡蛎为叶氏医治热郁营分的常用药对。
补阳救逆
叶氏以为惊慌日久最虑厥脱之变,补阳救逆是为惊慌变症治法。《临证指南医案·遗精》某案“从仲景亡阳肉瞤例,用救逆汤法。必得神情凝静,不致昏痓瘈瘲之变”,即论及于此。叶氏补阳救逆遵仲景之治法,扶正补阳,以固脱救逆,选方多以四逆汤加减。
《临证指南医案》载有惊病案30余则,散见于肝风、虚劳、吐血、木乘土等各卷,是研究惊病治疗的重要材料,这些材料执简驭繁,为临床惊病辨治供给参考。(姚鹏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