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俗称痄腮,四季均有流行,以冬、春季常见,是儿童和青少年期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该病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以腮腺肿痛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为一侧或两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触痛,有时亦可累及其他唾液腺,常见的并发症为病毒性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及卵巢炎。
病因病机
江苏省扬州市名中医张恩树认为该病因感受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脉而引起,其主要病机为邪毒壅阻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耳下腮部。风温邪毒从口鼻肌表而入,侵犯足少阳胆经。胆经起于眼外眦,经耳前耳后下行于身之两侧,终止于两足第四趾端。少阳受邪,毒热循经上攻腮颊,与气血相搏,气滞血郁,运行不畅,凝滞腮颊,故局部漫肿、疼痛。热甚化火,出现高热不退,烦躁头痛,经脉失和,机关不利,故张口咀嚼困难。《疮疡经验全书·痄腮》指出了本病的病因病机特点:“此毒受在牙根耳聘,通过肝肾气血不流,壅滞颊腮,此是风毒肿。”
方药应用
对于本病的治疗,张恩树认为要着重于清热解毒,佐以软坚散结。初起温毒在表者,以疏风清热为主,若病情较重,热毒壅盛者,治宜清热解毒为主。腮肿硬结不散,治宜软坚散结,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只可用宣、通之剂,以去其壅滞,不要过于攻伐,壅滞既去,则风散毒解,自然会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对于病情严重出现变证,如邪陷心肝,或毒窜睾腹,则按熄风开窍或清肝泻火等法治之。
清代汪昂《医方集解》所录普济消毒饮,其组成为黄芩、黄连各五钱;陈皮、甘草、玄参、柴胡、桔梗各二钱;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各一钱;僵蚕、升麻各七分。书中谓:“此手太阴、少阴、足少阳、阳明药也。芩、连苦寒,泻心肺之热为君;玄参苦寒,橘红苦辛,甘草甘寒,泻火补气为臣;连翘、薄荷、鼠粘(即牛蒡子)辛苦而平,板蓝根甘寒,马勃、僵蚕苦平,散肿消毒定喘为佐;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之阳气不得伸。桔梗辛温为舟楫,不令下行,为载也。”体现了清热解毒,疏风散邪的治疗法则。《温病条辨》以本方去升麻、柴胡,加银花、荆芥,用治“温毒咽痛喉肿,耳前耳后肿,颊肿、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肿,甚则耳聋,俗名大头瘟”。以其症状描述,与现代流行性腮腺炎相似。
张恩树认为,普济消毒饮为清热剂,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邪之功效,临床应辨证为用,常用于腮腺炎、丹毒、急性扁桃体炎等风热邪毒的患者,症见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红,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而黄,脉浮数有力。若大便秘结者,可加熟大黄以泻热通便;腮腺炎并发睾丸炎者,可加炒金铃子、龙胆草以泻肝经湿热。
验案一则
患者代某某,女,54岁,2021年10月26日初诊。患者自诉:曾在江苏省南京市某三甲医院诊断为右侧腮腺炎,服西药效果不佳,遂求中医诊治。刻诊:右侧腮腺肿痛,历时一月余,舌红,苔薄黄,脉数。证属热毒壅盛,治拟清热解毒、疏风散邪,方拟普济消毒饮加减,处方:炒黄芩10g,川连3g,炒牛蒡子10g,炒升麻4g,炒柴胡5g,马勃3g(布包),连翘10g,陈皮10g,薄荷10g,炙僵蚕10g,板蓝根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金银花10g,赤芍10g,甘草5g,桔梗10g,玄参10g。7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三诊:右侧腮腺炎蠲除,大便已调。药证合拍,效如桴鼓,继服汤剂,以资巩固。(杨晓明 陶佳 潘灯银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