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伤病指由于各种外因或慢性劳损而导致筋之损伤的疾病,包括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工作性质的需要,筋伤病愈发普遍化及早龄化,长期以来带给人们极大苦痛,故此,笔者以“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理论为基础分析探讨,以期为筋伤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阳气的内涵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人体阳气犹天之太阳,若其正常运转,各脏腑组织器官协同一体,体健而长寿;反之,若其不能发挥正常功用,则人寿命减。此以天之太阳喻人体之阳气,说明阳气具温热及光明之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人体之阴随阳气生发而长,若阳亡则阴绝。阳气正常运转,则化气以营养周身;反之,化气不利,精血津液输布异常,痰浊、瘀血接连而生,筋肉不荣。此言阳化气之功,阳性温热而动散,推动人体精、气、血、津液有序转换,维持脏腑生理活动正常进行。再有,《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即阴阳平秘之关键,在于阳气固密于外,阳固而阴守,邪之不可凑,形神乃能治。故而,阳气者,温热而清明,具化气、固外之功。
阳气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易耗、易散,故在疾病防治中不可小视。如《伤寒论》全书398条,明确提到阳气损伤的条文约一半之多,阳气易散易耗,故不可误汗、误吐、误下以损人体之阳气。再有,《伤寒论》共113方,其中85方多辛热之品组成,如麻黄汤、桂枝汤、四逆汤等。《伤寒论》之法要,护阳、救阳是第一要务。且有,医家李念莪:“苟无阳气,孰分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运行,血何由生,食何由化,与天之无日等矣。”肺气之宣降,心气之通明,脾胃之运化,肝气之疏达,肾脏之气化,及小肠分清泌浊之功等,皆赖于阳化气之功。迨“火神派”之代表郑钦安,更是重视阳气,临证注重扶阳、护阳,擅用姜、附、桂等辛热之品,屡建奇功,效如桴鼓。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历代医家对此解释不一,梳理发现,一者“阳气”作“卫气”讲,“精”“柔”为卫气运行时“神”“筋”的两种状态,如杨上善曰:“卫气之精,昼行六腑,夜行五脏,令五神清明,行四支及身,令筋柔弱也”。一者指明阳气运养之功,并未言明“精”“柔”二字的具体含义,如王冰云:“此明阳气之运养也。阳气者,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外为柔软,以固于筋”。另有,讲“精”“柔”二字作阳气的两种状态,如张景岳曰:“神之灵通变化,阳气之精明也;筋之运动便利,阳气之柔和也”;高世栻言:“精,精粹也。柔,柔和也……‘阳气者,精则养神’,所以申明上文阳气不精,而神无所养也……‘阳气者,柔则养筋’,所以申明上文阳气不柔,则筋无所养也”。高世栻将“精”“柔”作为阳气的两种状态,“精”意为精粹,“柔”意为柔和,联系经文上下,阐述阳气“不精”“不柔”则“筋”“神”无所运养。再有,目前各版《内经选读》教材均以倒装句式解释,作:“阳气者,养神则神精,养筋则筋柔”。
尤在泾云:“阳之精,如日光明洞达,故养神;阳之柔,如春景和畅,故养筋。”故而,“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其中,“精”应意为清明,亦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此处之“精”,为清明之意;“柔”意为柔和。“精”与“柔”当为阳气的两种状态。阳气清明,则神受养;阳气柔和,则筋受养。阳气在体内正常运行,不失清明之性,则精神爽慧;阳气不失柔和之态,具温煦之性,则化气、固外之功正常,气血相合,筋肉灵活。明言阳气养神与养筋的作用,亦如王冰、张景岳等医家认为“此明阳气之运养也”。
阳气养筋与筋伤病
《素问·五藏生成论》云:“诸筋者,皆属于节。”筋,即肌腱、椎间盘、关节囊、腱鞘、韧带、滑液囊、关节软骨等与骨紧密相连的软组织。《素问·痿论》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说明筋具有连属关节、主司运动的功效。中医学认为筋伤病多因于外邪侵袭,表现为虚、痰、瘀等病机,出现颈项僵硬、腰腿疼痛、筋肉挛缩、肢体活动不利等症,治疗以补肝肾、祛痰瘀、通经络为大法,如椎动脉型颈椎病之治疗,临床医生多从虚、痰、瘀论治。
阳气性温热,具化气、固外之功,阳气旺,气血通,邪不凑,则筋肉灵活。张景岳云:“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阳性温热而动散,主司化气、固外,阳气足,体内精、气、血、津液有序转换,则痰浊、瘀血不能生,邪气不可凑,阳气一者可直接温养机体而固外,一者参与精、气、血、津液输布,以润养周身,如是则筋肉灵活;阴性静,太过则机体不得温运,体内气血津液等失于输布代谢,停滞体内,日久壅为湿痰、瘀血等,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气血不通,机体失于濡养,则见筋挛肉痿,活动不利。故而,阳气不失温之性,则筋肉弛张自如,肢体运动灵活;反之,阳气不足或不通,失于化气、固外之功,邪气入侵,气留血滞,机体失养,则见四肢拘急挛缩、肌肉酸痛等。由此,筋肉之灵活赖于阳气在体内的正常运行。
《诸病源候论·背偻候》云:“肝主筋而藏血。血为阴,气为阳。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阳和同,则气血调适,共相荣养也。”阳气正常运行,阴阳相合,气行血调,荣养筋肉,则筋肉灵活;反之,阳气不足或不通,则气血不合,筋肉不得荣养,以致筋肉挛缩、活动不利。《素问·气穴论》云:“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寒邪侵袭,留舍筋肉,阳虚且不通,机体失于温煦,阳之化气功能失司,瘀血内生,筋肉不得温养,则见肌肉不仁,筋缩不利。此治疗关键在于通补阳气,阳气旺则能化气,阴寒不凝,气行血流,邪气不凑,筋肉灵活。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教授曾投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夜半小腿抽筋挛急的患者,临床取得了佳效,此亦应证“阳气养筋”理论。再有,临床治疗筋伤病配合艾灸疗法亦应通阳散寒之法,以取阳气养筋之义。故而,筋伤病之治疗,不仅在于祛瘀、化痰、补阴,同时要注重阳气对于筋伤病的重要作用。
医 案
二诊:腰痛缓解,心烦好转,腰酸软尚明显,拟补肾散寒为治。
三诊:畏寒腰酸明显缓解,精力充沛,唯偶感背寒,以温肾之剂作丸继服2个月。
按:患者病为腰腿痛,发在筋肉,证属血虚肝寒,肾阳不足。初因腰腿痛,且伴随眠差、便秘、心烦、头昏眼干涩等症状,疑为阴虚火旺、肾精不足所致,屡服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之类,而未考虑阳气对于筋伤病的重要作用,故而不效。阳气不足、不通,失于柔和之态,不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亦可出现腰腿痛、心烦、失眠。且患者症状或半夜、或天阴加重,并伴背心冷,皆为阳气不通、不足所致。故法以通补阳气、养血散寒,药以制附片、补骨脂、淫羊藿、桂枝、细辛通补阳气,温煦筋肉;以当归、白芍、生姜、炙甘草、大枣、吴茱萸养血散寒,荣养经脉。诸药相合,共奏养血散寒,通补阳气之效。临床治疗筋伤病,通补阳气不容忽视。
《黄帝内经》“阳气养筋”理论适应于临床筋伤病的防治,其中阳气的作用不容忽视。阳气,性温热,具化气、固外之功。体内阳气正常运行,则痰瘀不生,气血流通,筋柔灵活。(孙欣 李海峰 任红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