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穴的特性及应用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22-10-31
•络穴不仅交通表里经,还能将本经经气通到本经各个络脉;络脉不仅是表里两经连接的部位,也指沿着本经连接的所有细小络脉分支;络脉及络穴可治疗络病,是因为这个体系包括体表及分布到体内器官的络脉,相当于一个网络。
 
•络穴位置变动性较强,既有个体差异造成的位置不同,也有因经络状态的改变而出现的变动。因此,取络穴时不仅要考虑其具体腧穴部位,还要考虑个体及经络状态的不同。
 
古人对络穴的记载首见于《灵枢·经脉》。王居易老师对络穴的理解经过了一个认识和再认识的过程,最终才臻于成熟。最初他也是按照常规的理解,认为络穴交通表里经,可治表里两经的疾病。
 
20世纪80年代初,王居易老师接诊了一位晚期鼻咽癌女性患者。该患者经过多次放疗,导致面部肌肉僵硬、张不开嘴,基本上无法进食,连用吸管都很困难,所以很消瘦虚弱。家属携患者来求诊,希望能减轻其痛苦。王居易老师考虑治疗的重点是帮助她恢复正常进食。该患者已在别处做过针灸治疗,以面部针刺为主,但由于局部皮肤太僵硬,针刺无法突破皮肤而告失败。经络诊察发现病患经络异常以阳明经最为突出,且因为面部肌肉(包括下颌肌肉)皆僵硬,病变涉及足阳明经的范围较广,王老师再三思考,决定取手足阳明经的络穴配伍,偏历配丰隆,通一通阳明经面部的各个支络。这次针刺治疗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的痛苦,使其面部肌肉变松软,基本上能正常进食了,生活质量有所提高。遗憾的是该患者最终因癌症晚期去世。
 
通过这个病例,王居易老师改变了对络穴的认识,后又经多年临床验证,其对络穴的认识更加深化和全面。他认为:络穴不仅交通表里经,还能将本经经气通到本经各个络脉;络脉不仅是表里两经连接的部位,也指沿着本经连接的所有细小络脉分支;络脉及络穴可治疗络病,是因为这个体系包括体表及分布到体内器官的络脉,相当于一个网络。
 
结构特点
 
络穴是经脉由里向外伸展分出相对细小的络脉之处。十二经的络穴均分布在前臂或小腿段。有些络穴位于“骨沟”处,如列缺、公孙、大钟、偏历、支正等,相当于骨节位置。举例来说明,循摸列缺的位置时指下要在桡骨上摸到一个小骨沟,王居易老师认为此骨沟部位不仅是该络穴的具体位置,恰恰也是其络脉所在部位,本经络脉从此沟分离。但有一些络穴可采取同一水平线的骨沟来帮助定穴位位置,如蠡沟可参照胫骨后缘的骨沟。有些络穴位于筋节处,如外关、通里、内关;有些络穴则位于肉节处,如飞扬、光明、丰隆、蠡沟。
 
有些络穴位置结构较浅,浅刺或斜刺易得气,如偏历。在循摸络穴结构时,王居易老师强调,若该络穴有骨沟,需要仔细摸和寻找此部位;若没有骨沟,一般位于较明显凹陷处,找准位置按压,患者会感觉比周边部位更酸或更疼。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王居易老师取列缺、蠡沟的位置与教科书不同,且取其他络穴如通里、公孙、光明、支正、内关、丰隆、外关的位置亦与教科书略有不同(具体摸穴方法可参考《经络医学概论》)。
 
此外,络穴位置变动性较强,临床需仔细循摸。络穴位置变动性较强,既有个体差异造成的位置不同,也有因经络状态的改变而出现的变动。因此,取络穴时不仅要考虑其具体腧穴部位,还要考虑个体及经络状态的不同。
 
功效特点
 
十二经络脉从经脉分出,联系与其表里的经脉,分离的部位就是络穴所在,如《灵枢·经脉》言“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表明络脉名称也以络穴命名。与经脉“伏行分肉之间”的特点相比,络脉分布于人体体表和内脏器官,呈网状分布,联系范围很广。络穴具有独特的功效特性,总结如下。
 
治疗本经之络病
 
络穴可使本经经气远达于络,布化至本经各络。通过络穴可把本经的经气布散或推进到本经所有的络,使其络都运行通畅。如《灵枢·经脉》描述手少阴经之络脉循行较广泛,其络脉比本经涉及范围更广,“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属目系”指示手少阴有络脉至脑部。因此,通里穴能通心、舌以及脑络,常与照海相配,用于治疗与脑有关的疾病,如中风后遗症患者出现的认知障碍、失语、吞咽障碍,亦能调理阿尔茨海默病,还包括其他与情志有关的疾病如失眠、抑郁症、焦虑症等。王居易老师对通里的认识基于其为络穴,可通本经诸络,包括心、舌和脑络。
 
治疗表里经之络病或经病
 
由于络穴跟表里两经相通,络就是阴阳经相通道路。本经的络与其相表里经的络,形成一个交会、互换之所。因此阴经络穴能治疗相表里经的络病,有时经病也能治疗,因为络穴有疏通经脉的作用。如,《四总歌》“头项寻列缺”,与列缺和手阳明经相通有关,能治疗手阳明经筋病,包括手阳明经筋颈部的问题。手少阳经之络穴外关,常用于治疗与其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患。“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注胸中,合心主。”手厥阴心包经出现瘀滞而有实证,察经也发现手少阳经有异常,也有胸痛、胸闷为主要症状,常用外关相配,用于泻其相表里手厥阴经的瘀滞。
 
治疗久病入络及新病伤络
 
“久病入络”是指疾病日久,脏腑及络的功能都发生异常,由气阻而致血滞络脉细小分支,瘀血留滞而成症瘕积聚、疼痛胀满等。王居易老师认为,虚证导致久病入络,因此若针灸治疗应首先考虑取其原穴,在原穴基础上可考虑用络穴,以通深层之络。例如,久咳且咳嗽声音低而无力,甚至有自汗、盗汗等属虚证的疾病,外邪在深部之络,取太渊配列缺。早期疾病亦可伤浅表之络,如受风热外邪,可侵袭气管浅表的络,导致咽痛、咳嗽有痰,则取尺泽、列缺,以清肺之络。临床也常遇到患者出现风寒侵袭少阳经导致面瘫或偏头痛,常用外关通络散风寒,若有虚证则配灸阳池,以温阳散寒。
 
另外还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除了十二经各有一个络穴之外,还有任、督脉及脾之大络,总计十五络穴。其余三个大络没有表里经的络属关系,所以主治功效具有自身特点,在此不做探讨。二是有些络穴亦属八脉交会穴(列缺、公孙、内关、外关),临床应用此类络穴时往往依据其奇经八脉的功能进行选穴。
 
配伍方法
 
原络配穴
 
临床上较为经典的原络配穴,一般强调本经原穴与表里经络穴相配,但王居易老师亦用本经原穴及络穴相配,可使本经诸络得到本经经气之温煦而畅通,使阳气布散到本经的各个络。如太渊配列缺,太冲配蠡沟,太白配公孙,都是本经原络相配。表里经原络相配,如合谷配列缺,太渊配偏历。在表里两经有病时,如阳经虚,取阳经的原穴配其相表里阴经的络穴;如阴经虚,取阴经的原穴配其相表里阳经的络穴。
 
同名经络穴相配
 
因为络穴是络脉在经脉上分出的地方,经气由此进入本经细小络脉,同名经络穴相配可通手足同名经诸络脉,用于络脉瘀阻导致的各种疾患。常用配穴如列缺配公孙、内关配蠡沟、支正配飞扬。
 
本经络穴合穴相配
 
合穴“主逆气而泄”,可调理本经气机。合穴与本经络穴相配时增强本经行气的作用,亦可疏通本经络脉的瘀阻。如列缺配尺泽,内关配曲泽,蠡沟配曲泉,公孙配阴陵泉等。
 
八脉交会穴相配
 
列缺(任脉)、公孙(冲脉)、内关(阴维脉)和外关(阳维脉)也属奇经八脉的腧穴,也有其独特配伍方法,在此不作讨论。
 
验案举隅
 
患者女,26岁,2021年11月13日初诊。主诉:呕吐10余年。患者每次吃油腻、肉食、奶制品后先出现反酸,然后立刻呕吐,每周发作数次。大便每日2次。脉沉弦紧,舌暗,苔白略腻。2006年曾行阑尾摘除术。
 
经络诊察:手足阳明经异常(上廉、手三里硬结节,下巨虚至足三里有结块、丰隆有结节),足少阳、足太阴异常,任脉异常(胃脘处建里至巨阙硬结块)。
 
辨经:阳明经。阳明经有郁滞,阳明气不降。
 
选经:阳明经、任脉。调理阳明气机,化痰通络。
 
配穴:中脘、丰隆、曲池、足三里。每周针刺1次。
 
11月20日二诊:取穴同前,治疗同前。
 
11月27日三诊:呕吐次数较前减少。大便不成形,每日2次。经络诊察发现胃脘处较前松软、丰隆结节消失。配穴:中脘、丰隆、手三里、足三里,点刺至阳。坚持每周针刺1次,至12月17日。经过针刺治疗,患者呕吐程度和次数明显减轻减少。每逢节日虽有饮食不节,亦未再出现呕吐。
 
按察经时发现该患者双侧手足阳明经有明显异常变化,如从下廉至手三里较深层有数个硬结节,下巨虚至足三里有数个结块,丰隆也有结节。腹部进行按压诊察时,发现胃脘处从建里至巨阙段有痞满及较大硬块,显示手足阳明经有郁滞及胃脘处郁滞,结合弦紧脉和舌暗诊断患者为阳明郁滞,阳明不降,胃气上逆而致呕吐。首诊取中脘、丰隆、曲池、足三里。中脘(胃经募穴)配丰隆可燥湿化痰、和胃健脾,常用治疗呕吐。因患者胃脘处硬、满、胀,遂取丰隆。丰隆是足阳明胃经络穴,可通胃脘络脉之郁滞。曲池和足三里,属手足阳明经合穴配穴方法,可疏解阳明经郁滞,降阳明逆气。
 
留针时,患者突然回忆起五岁时父亲给家里人做饭过节,全是肉食。患者原本不想吃肉,在父亲的勉强下吃了一点儿就开始呕吐。此事件后患者一吃肉食,就会引起呕吐。回忆这件事时患者一直流泪,笔者认为这种情绪的宣泄反应有助于舒缓相关脏腑和经络的瘀滞。患者的阳明郁滞应与其幼时的精神创伤有直接关系,导致阳明气机通降失常,出现逆气、呕吐。经过治疗,患者呕吐的程度和发作次数明显减轻。随着病情好转,其经络状态也恢复正常,如丰隆的结节消失,胃脘处也变松软了。(张侨文  北京灵兰中医诊所)
Tag标签:

上一篇:原穴特性及其应用

下一篇:没有了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

栏目推荐

中药常识 保健验方 中药方剂 药膳食疗 穴道疗法 中医百科 穴位图解 疾病自诊 中医保健 医学图谱 医学书籍 药物手册 药酒秘方 自然疗法 性爱秘籍 运动健身 男人健康 饮食健康 求医问药 疾病专题 本草纲目 增高秘方 美容秘籍 减肥秘籍 奇方验方 疾病大全 中药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