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疮是一种皮损形态多样、伴有瘙痒糜烂流滋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疾患。中医古代文献无湿疮之名,一般依据其发病部位、皮损特点而有不同的名称,若浸淫遍体,滋水较多者,称浸淫疮,出《金匮要略》,临床上最为多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描述此病症候云:“浅搔之曼延长不止,搔痒者,初如疥,搔之转生汁相连是也。”;以丘疹为主者,称血风疮或栗疮;发于耳部者,称旋耳疮;发于乳头者,称乳头风;发于手部者,称瘸疮;发于脐部者,称脐疮;发于阴囊者,称肾囊风或绣球风;发于四肢弯曲部者,称四弯风;发于婴儿者,称奶癣或胎症疮。本病具有多行性损害、对称分布、自觉瘙痒、反复发作、易演变成慢性等特点,男女老幼皆可罹患,而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相当于西医的湿疹。 李某,女,52岁,2012年5月17日初诊。 患者双足内侧及双手腕手背水泡瘙痒2个月余。查:双足内踝下、双手背红斑基础上散在水泡,舌红有齿痕,苔黄薄,脉细。西医诊断:水疱型湿疹;中医诊断:湿疮(湿热浸淫)。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健脾祛湿,疏风止痒。药用:银花10g,蒲公英15g,野菊花15g,生地15g,赤芍15g,连翘10g,地肤子15g,防风10g,苦参10g,茯苓10g,白术10g,蝉衣5g,予7剂后瘙痒有缓解,守上方加夏枯草15g,继用7剂后症状消失。 【组成】 银花10g,蒲公英15g,地丁15g,青天葵10g,野菊花15g,生地15g,赤芍15g,连翘10g,地肤子15g,防风10g,苦参10g,茯苓10,白术10,蝉衣5 【功效】 清热解毒,健脾祛湿,疏风止痒。 【主治】 湿疮。 【组方原理】 一般认为,湿疮并非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组以形态多样、有渗出倾向的、发病诱因不明确的变态反应性瘙痒性炎性皮肤病,如果原因明确,往往以其病因(诱因)特点而命名,但是其共同的特点就是“湿”,即有渗出倾向,临证时,无论其证型如何,都离不开“湿”这一关键因素:可为病因,如湿热入侵;可为病机,如脾虚湿盛;可为症状,如湿热浸淫,遍流津水。因此,在临床治疗上也必须抓住“湿”这一关键点。沈师在这一认识基础上,认为本病往往由湿与热相兼而发病,有湿无热,是为皮水,有热无湿,是为斑疹。唯有湿热相缠,而能成本病:湿性粘滞,困郁热邪而化火毒,故见疮疹,正如《内经?病机十九条》所谓“诸痛疮疡,皆属于火”;热激湿溢,才见津水外渗。故治疗上多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兼以疏风止痒。组方中以五味消毒饮加减而清热解毒,地肤子、苦参苦寒燥湿,为临床治疗湿痒之良药,茯苓、白术健脾祛湿,以绝生湿之源,防风、蝉衣则疏风止痒,配以连翘清热而散结,生地凉血而防郁火迫血妄行,又能养阴而防津伤。赤芍活血行血而助风止。 【加减运用】瘙痒明显者,加刺蒺藜15g、乌梢蛇10g;渗出明显者,加泽泻10 g、猪苓10g;后期皮损肥厚者,加丹参20 g、槐花10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