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刚刚当选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的蔡鸿彦回到了她的诊室,除了墙上挂满了的一面面锦旗,就是众多等待她的患者。作为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肺病科主任,蔡鸿彦面对“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等诸多荣誉,她更倾向的是把手搭在患者的脉搏上。
初心不变 为患者健康护航
33年的从医生涯,初心未变,用蔡鸿彦自己的话形容就是“命中注定”。上世纪60年代初期,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受父母耳濡目染熏陶,从小喜欢看中国古典文学。恢复高考后,偏爱传统文化的她偷改志愿,报考了长春中医学院(现长春中医药大学)。
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现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工作至今。“可以说,我的个人成长与医院发展紧密相连,分不开的。”从竞聘科室主任的那天起,她在心中默默地为自己立下准则,以后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头上的那顶光环,而是为每一位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四诊合参 一脉判定沉疴
中医诊病讲究“四诊合参”,而又以寸口诊脉最考验医生真本事。看似简单的一个动作,三根手指,寸口一搭,但“心中易了,指下难明”。依此诊病开方,没有几十年的积淀,只是皮毛。可每一个蔡鸿彦诊治过的患者,都说她的脉象诊得准,对症有效,因此送她一个称号:“诊脉神手”。而要对诊脉有一点体会,至少需亲诊万人以上。
这个称号的获得,来源于成千上万个病例和成年累月的积淀。熟悉蔡鸿彦的人都知道,她的笔记本电脑整天随身背着。因为电脑中,有她视为珍宝的东西——10年来她整理记录的近10万份诊治过患者的电子病历,而这些病历仍在随时更新着。
为每一位患者建立一份电子病历,源于蔡鸿彦对精准的辨证诊疗的恪守。蔡鸿彦说,西医讲究循症,而中医在这方面相较欠缺,这些电子病历,也是她个人的“大数据库”。当遇到难题时,将电脑带回家中,稍有空闲,向书本请教、向古人请教。
“复诊的患者一来,只要打开电子病历,初诊时的脉象、药方,一目了然。”蔡鸿彦说。
潜心钻研 中医精西医通
“学当发皇古义,用宜融汇新知。”从医33年,蔡鸿彦一直坚持阅读中医古籍,习惯保持至今,容纳百川之量,吸纳百家之精华。她说现代社会人心浮躁,想学好中医,首先心要沉下来,恬淡虚无;读古书要能“读得进,出得来”。
五十知天命的年纪,她得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招收“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立即报名,并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入选国家第二批“优才”。3年研修期间,不管工作多忙多累,她一次不落地认真听课,整理好每一堂国家名师的授课笔记,课后结合老师们出版的临床医案及经验,提高加深自己对中医认识,为真正成为中医临床专家打下基础。
“发挥中医之长,避己之短,融合现代医学的长处为我所用,是现代中医应做的事情。”蔡鸿彦说,时代和环境尽管都发生了变化,中医治病的根基和核心始终未变。在诊断中,她提倡求实,借鉴吸取西医的辅助诊疗手段,利用现代检查仪器,如X线、CT等作为中医四诊的延伸。在用药上,她尊重传统但不拘泥于传统,不循常法,形成自己的判断。但根本上,她应用中医经典理论和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解决临床问题,真正做到“中医要精,西医要通”。
“我除了看病,没什么特殊的爱好,就是喜欢挑战自己,享受那挑战疑难,战胜自我的感觉。”蔡鸿彦说。
口碑相传 医治一家四代
“为医当以‘德’为先,无‘德’则无以为医,厚德才能载物。”蔡鸿彦说,患者的信任是对医生最大的奖赏。她的患者,常常口碑相传,非亲即友,甚至一家四代人。
一汽退休职工石先生,父亲年近九旬,患有陈旧性肺结核,左肺已基本失去功能,同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每次发作无论感染还是心衰,皆在蔡鸿彦的救治下转危为安。石先生一家因此对蔡鸿彦的医术十分信任,家里人患病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她。石先生的弟弟在国外患亚甲炎发热3个月,辗转多家医院无效,回国求医,吃了蔡鸿彦的调剂的药方,病情好转。石先生的外孙女因病毒、细菌合并支原体三重感染,发热10天,高烧不退,蔡鸿彦反复调整中药处方,定时观察,彻底治愈,一家人对此感激不尽。
为了做好用药指导和病情回访,蔡鸿彦利用空闲时间,每天在网上医患沟通平台答疑解惑。“一个好中医,一定要注重和患者的沟通,看病时毕竟时间有限,但通过线上交流,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蔡鸿彦说。(许守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