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代,有这样一位医家,被赞为“寿医能决生死,与朱丹溪修齐名”“技艺之精不下丹溪”。寿即滑寿,朱丹溪乃金元四大家之一。滑寿能与朱丹溪齐名,到底有何过人之处呢?
往来皆鸿儒
滑寿(约1304—1386),字伯仁,号撄宁生,祖籍许州襄城(今河南许昌),出生于江苏仪征,后迁至浙江余姚。滑寿出身名门望族,幼年拜韩说先生为师,学习儒术,曾为乡举。据《仪真县志》记载,滑寿生性警敏,学习儒学,每日能记诵千余言,提笔能文,尤其擅长乐府诗。滑寿所写诗文朴实温雅,但流传下来的很少,在《明诗纪事》中有一首《挽唐丹崖》,诗云:“尚想词垣应奉辰,汉廷曾诏贾生频。如今埋骨秋江上,留得文章照后尘。”诗中用贾谊在汉朝不得重用的典故来凭吊同行,满溢悲慨之情。
后来滑寿弃儒从医,随名医王居中学习岐黄医道,随东平名医高洞阳学习针灸之术,又融汇张仲景、刘完素、李东垣三家之学而自成体系,临床诊病多有奇效,江浙两地一时之间无人不知滑寿医名。患者们争相延请,如果能得滑寿诊视而决生死,则死而无憾。尽管滑寿在当时成为名医,但他毫无恃才傲物之态,但凡有人相请,他往往不避风雨寒暑,前往医治,世人都称赞他医德高尚。戴良在《九灵山方集·题滑寿像赞》中描写了滑寿的风采:体态适中,相貌俊朗而有神采,朝读《诗》《礼》之精华,晚探《素》《难》之窈茫,于儒学和医学都深有研究。
滑寿本有机会入仕为官,他原姓刘,乃明朝开国功臣刘基的兄弟。刘基显达后,曾去余姚请他出仕,但他不愿为官,遂改名易姓,隐于医界,与当时的文人名士丁鹤年、宋僖等交往甚密。丁鹤年曾写有《寄余姚滑伯仁先生诗》:“独木桥边薜荔门,全家移住水云村。猿声专夜丹山静,蜃气横秋碧海昏。诗卷自书新甲子,药壶别贮小乾坤。陶渔耕稼遗风在,差胜桃源长子孙。”全诗赞扬了滑寿人品高洁,医术高明,淡泊名利。
医术高明辨证精
滑寿经常应邀参加姑苏仕人的集会雅游,在此期间的医疗故事则经由这些人之口广为传播。明人许浩在《复斋日记》中记录了滑寿的一则轶事:某年秋天,姑苏名仕相邀游虎丘山。一富贵人家的产妇出现了难产,请求滑寿他们回城,大家都不愿意返回。这时,滑寿独自登上台阶,看到新落的梧桐叶,就拾起来送给来人,并让他回家拿水煎了这些落叶给产妇饮下。众人还没登到山顶,就有人来报信说已经顺利产下一子。大家都问疗法的由来,滑寿说,产妇妊娠已足十月,当是气不足引发难产,梧桐叶得秋肃降之气而坠落,用它煎水饮下,产妇顺利生产。
许浩笔下的滑寿形象飘逸潇洒,文人气十足,且诊疗时不拘泥于方书,依己意处方,投方辄效,神乎其神。又如一例,一妇女产后恶露不行,脐腹痛,头疼,身有寒热,大夫们都认为是感受了寒邪,所以用干姜、附子一类热药治疗。谁知药后反增其热,且出现了手足抽搐,神志不清,于是赶紧请来了滑寿。滑寿诊其脉弦而洪数,患者面赤目闭,喃喃自语,舌色发黑,舌苔燥而无津。他认为证属内热而风生,赶紧治风凉血,两服药后症状就轻减了。后来又让服用了琥珀、牛黄等药,镇痉安神、豁痰清热,患者神志略清。再以张从正三和散行血破瘀,三四剂后诸症悉平。可见滑寿识证之准确,用药之精当。
著书立说 考穴论经
滑寿精研古方,熟读经典,发现《素问》论述虽然详细,但次序似有错乱,于是将藏象、经度等分为十类,少加注释,著成《读素问钞》。《难经》本于《素问》《灵枢》,荣卫脏腑与经络腧穴缺误亦多,于是其又将《难经》加以注释,著成《难经本义》。
在针灸方面,滑寿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发现过去所述的经络,言语简略,不易领会,于是参考《素问》《灵枢》中与经络腧穴有关的内容,对其训释字义,释其名物,疏其本旨,正其句读,著成《十四经发挥》。该书成书于至正元年(1341年)。全书分三卷:卷上为《手足阴阳流注篇》,统论经脉循行的规律;卷中为《十四经脉气所发篇》,依据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流注次序,分述各经的经穴歌诀、脏腑机能、经穴部位和经脉主病等;卷下为《奇经八脉篇》,系统论述了奇经八脉的起止、循行路线、经穴部位及主治病症等。书中较为完整地绘制出经络穴位分布路线的全图,将隶属于奇经的任脉、督脉与十二正经相提并论,以此十四条经脉统领全身的经穴,使“十四经”之名固定下来,为后世绝大多数医家所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