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季节,骄阳如火,与之对应的绿色,便给人清凉的感觉,比如绿茶、比如绿荷、比如绿豆。绿豆这种价廉物美又十分亲民的好东西,扎根于大众的心里。可能是一支绿豆棒冰,可能是一块绿豆糕,也可能是一碗绿豆汤,还有那绿豆粥。
记得幼时,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煮上一锅绿豆汤,汤碧绿、味清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上一碗,苦夏也不觉得那么难熬了。还是在农忙双抢的时候,男劳力在田头干活,妇女们会来送饭送水,这水往往是绿豆汤、赤豆汤。几十年过去了,但想起来犹在眼前。
绿豆清暑解热毒
绿豆汤配方,最早被明代医家张景岳记录在《景岳全书》里。组成为:绿豆不拘多寡。用法:宽汤煮糜烂,入盐少许,或蜜亦可。待冰冷,或厚或稀或汤,任意饮食之,日或三四次不拘。凡热毒劳热,诸火热极不能退者,用此最妙。此物性非苦寒,不伤脾气,且善于解毒除烦、退热止渴、大利小水,乃浅易中之最佳最捷者也。若火盛口甘,不宜浓味,但略煮半熟,清汤冷冻饮料之,尤善除烦清火。简单地说,就是将绿豆加多量的水炖煮,或加盐咸食,或放蜜甜食,用来清热解毒。该方是作为茶饮用的,医家称它为绿豆饮。
张景岳对绿豆的评价很高,说它味甘性凉,能清火,清痰下气,解烦热,止消渴,安精神,补五脏阴气,去胃火吐逆及吐血衄血,尿血便血,湿热泻痢肿胀,利小水,疗丹毒风疹,皮肤燥涩,大便秘结,消痈肿痘毒,汤火伤痛,解酒毒鸠毒。
邹孟城写的《三十年临证探研录》中记载了绿豆甘草汤消药疹的医案。阿明,年方十岁,忽患外症。外科以青链霉素连续注射20余日,外症得愈。数日后,四肢现红色丘疹,大如蚕豆瓣,略高于皮肤,色红而紫,形如小丘,中心高周围低,疹面无皮,故红紫而光亮。初起仅见数枚,以后逐渐增多,竟至数十枚,痒不可忍。专科治疗经数月,仍未好转,及至第二年春,始问治于余。仔细推究,虑为慢性药物中毒所致,非解毒之品久服不为功。嘱以绿豆10份,生甘草1份之比例,各取适量,慢火煮汤,日日与服之,服后疹渐隐退,以至全消。计服绿豆十余斤。
国医大师张学文拟订“绿豆甘草解毒汤”一方,组成:绿豆120克,生甘草15~30克,石斛30克,丹参30克,连翘30克,白茅根30克,大黄15克或30克(后下)。将绿豆很有成效放锅中,用冷水浸泡后煎服,煎时以水淹没全药为度,文火煎煮,大剂量频服,一昼夜各服1剂,必要时可服3~4剂。用来解毒益阴,兼顾心肾,治疗多种食物或药物及其他中毒后,见发热,口干舌燥,恶心呕吐,甚则有神志恍惚、小便混浊等。
《中药大辞典》收录绿豆,介绍它的功用,清热解毒,消暑利水,主治暑热烦渴、水肿、泻痢、丹毒、痈肿,解热药毒。欲清暑热,欲去热毒,绿豆不失是上好的美食良药。
绿豆寒凉,寒证不宜
用药贵对证,绿豆亦然。看起来人畜无害的绿豆,对于有的人来说,却并不能随心所欲。
她说,那天下班到家,已经下午一点钟了,又饿又渴,就从冰箱里拿出一罐绿豆粥吃起来。结果不到半个小时,就开始胃痛、腹痛,紧接着就拉肚子。她当时马上就给我打了电话,说自己绿豆粥吃坏了。我让她将煎好的中药倒在锅子里,放上两片生姜,煮沸,趁热喝下去,痛泻才得以止住。她生怕反复,便当面来问诊了。
绿豆性凉,对于胃寒的人来说,其实是不适合的,尤其是冰箱里取出,寒气正盛,而时过午时,空腹、胃中空虚,更不胜寒气刺激。中医说,寒者温之。当时赵女士的胃中受寒,所以我让她用在服用的中药中加用生姜,用来温胃散寒,病症自然就缓解了。
寒证一类的人,通常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或筋脉拘挛、肢节痹痛,或胃中冷痛、大便溏薄等,吃绿豆的时候都是要小心的。(施仁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