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胃甘草能当人参用 论解毒无人可与甘草比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6-12-15
朝中国老,药中甘草。这一句中医老话把甘草放到了很高的地位上。也许在老百姓眼中,甘草只能算个不起眼的配角,有时觉得药太苦,便要求医生加点甘草来调味。但在医家看来,这味药绝不可随心所欲加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这样解释:“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在南朝医学家陶弘景眼里,甘草更是众药之王,说是细数经方之中,几乎每一个方子里都有甘草。
 
为什么小小的甘草能有这么大的力量?甘草生长在干旱少雨的库布齐沙漠,那里常年光照强烈,昼夜温差极大,自然环境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大部分蒙古族牧民都逐渐举家搬迁。在电视剧《本草中国》里,66岁的门肯斯弟依然坚守在这里,每年九月,他都会拿上采集证去挖甘草。他愿意在家乡守着羊群,用一生的光阴与一味本草相伴。
 
健脾胃 甘草能当人参用
 
作为一名老中医,治疗胃肠病和风湿病是我的专长,其中甘草是我治疗此类疾病的常用药。
 
古书有云:“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甘草,特别是经过蜜炙后的炙甘草,长于温中,甘温益气,缓急止痛。
 
明代本草著作《本草汇言》有一段评价甘草的话:“健脾胃,固中气之虚羸,协阴阳,和不调之营卫。故治劳损内伤,脾气虚弱,元阳不足,肺气衰虚,其甘温平补,效与参、芪并也。”把甘草健脾益气的功效抬到了同人参、黄芪相当的高度,可谓称赞有加。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理中丸一方,用药人参、白术、干姜、甘草,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脘腹作痛、喜温喜按、呕吐等症。在宋朝官府编写的《和剂局方》中,又有四君子汤一方,将理中丸中燥烈的干姜替换成性平和的茯苓,寓含“君子致中和”的古意,故取用四君子汤之名。有益气健脾之功,用于治疗胃肠虚弱、食欲不振、呕吐等脾胃气虚证。
 
在这两个方子中,另外三味药是完全相同的:人参补气健脾、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甘温调中,不同之处在于理中丸用干姜偏于温寒,四君子汤用茯苓长于健脾。我在治疗各种胃肠病时,遇脾虚寒重者选用理中丸,遇脾虚湿滞者选用四君子汤,或加荜澄茄、制香附,或加山药、砂仁,收效理想。
 
论解毒 无人可与甘草比
 
治疗风湿病,一般来说,对于关节剧烈疼痛、不能屈伸的寒湿痹症患者,我大多选用乌头汤,其中要用到制草乌或制川乌,一般用量5克左右,先煎。
 
曾经有患者告诉我,你这个方子别的医生不肯帮忙转方,因为乌头有剧毒,不敢用。事实上,寒湿重证就必须用重剂,乌头祛寒解痛,麻黄发汗宣痹,峻药才能取得良效。乌头虽有毒,但经过了炮制,毒性已经大减,而方中的芍药、黄芪、甘草,既有助药性发挥,又能缓急、解毒。尤其是有了生甘草的加入,大可放心服用。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共有处方250个,用到甘草的将近一半。《本经疏证》曾分析原因,并不是甘草的主治病证有那么多,而是“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治法中,发散则外而不内,攻则下而不上,温则燥而不濡,清则冽而不和,杂则众而不群,毒则暴而无制,只有配用甘草,调剂其间,才是决胜之道。
 
现代研究发现,甘草解毒的有效成分为甘草甜素,对某些药物中毒、食物中毒、体内代谢产物中毒都有一定的解毒能力。1986年9月20日,日本电视台向世界播发了一条新闻,发现中国传统中药甘草,具有治疗艾滋病的效果,甘草对艾滋病病毒的抑制率高达98%,称甘草是战胜艾滋病的仙草。
 
现向大家介绍几个甘草解毒的小方子,非常实用。
 
治痘疮烦渴 甘草、天花粉各等分,加水煎服。
 
治食物中毒 甘草10克,绿豆50克,黑豆50克。放锅中,加水,急火猛煎,取汁服用,每日1剂。
 
治铅中毒 生甘草15克,杏仁20克。加水煎服,每日2次,连服3至5天。
 
治阴下湿痒 甘草加水,煎煮到三分之一量,用来坐浴,每天3次,连洗3天。
 
止痰咳 甘草也是好帮手
 
在《看本草中国 说养生故事》系列文章中,有一篇是关于陈皮的文章,我提到了传统名方二陈汤,这一个治疗脾胃的方子,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化痰止咳良方。方中用到甘草,不仅取其和中益脾之效,更是用它化痰止咳之功。
 
在《金匮要略》中,甘草类似的用法就更多了。如甘草干姜汤,用炙甘草配合炮干姜治疗吐涎沫而不咳,不渴,遗尿,小便数,目眩。麦门冬汤,以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治疗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桔梗汤,以甘草配合桔梗,治疗肺痈,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喝,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越婢加半夏汤,用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治疗肺胀,咳而上气,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泽漆汤,用半夏、紫参、泽漆、生姜、白前、甘草、黄芩、人参、桂枝治疗咳而脉沉者。
 
陈可冀院士等整理慈禧服用过的医方,其中止嗽化痰理肺方共8个,其中有7个都用到了甘草。在现代医学用药中,有人统计过,近1/2的止咳类中成药中都含有甘草,其使用频率为诸药之首。
 
据说关于甘草之名的来源,也与它的这个药效有关。相传有个郎中一日出诊远走,没能及时回来,家里就有许多病人等着了。有的病人等不及了,就催着郎中的妻子,让她帮忙先给包点药带走。妻子暗自琢磨,不就是那些草药嘛,我何不替他包点,让这些人早点回家呢?她看到灶台前的地上堆着一大堆草棍,拿起来咬上一口,甜滋滋的。于是,她就把这些小棍子切成小片,用纸包好,分发给病人。过了些日子,陆续有病人来到郎中家道谢,说吃了他留下的药,病就好了。郎中看着几位生面孔觉得很奇怪,这才听妻子说起了那日的情况。郎中细细询问了来者的病情,方知得的是咽喉疼痛、肿胀之类的疾病,点头说这药确实对症。既然大家都说这草药甜滋滋的,那便称之为“甘草”吧。从那以后,甘草之名便一直沿用至今。(施仁潮)
Tag标签: 甘草(20)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