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补气功用探微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21-11-14
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或蒙古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的干燥根[1],主产于山西、陕西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为“晋药”道地药材的代表。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李时珍言:“黄芪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黄芪性温,味甘,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行血通痹、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等功效,以其为主药配伍他药组方可以治疗多种疾病。黄芪素有“补气圣药”之称[2],其补气作用独特,是其他补气药如人参党参等不可替代的。本文通过总结黄芪在不同方剂中的配伍应用,从黄芪补气功效、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黄芪的科学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黄芪补气功用探微
 
1 补脾气以升阳生血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生命活动和脏腑功能均依靠气血的供应。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言:“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黄芪归脾经,具有补脾益气之功,补气以升阳举陷。如《脾胃论》中治疗脾虚气陷证的代表方补中益气汤,既能补益中焦脾胃,又可升提下陷之气,方中以黄芪为君药,配伍人参补中益气,再配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助益气之品升提下陷之中气。李杲言:“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芪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补中益气汤能显著提高脾气虚大鼠胃黏膜血流量、血清D-木糖浓度、淀粉酶及血清肌酸激酶活性,从而有效改善大鼠脾气虚症状[3],可见黄芪在益气升阳配伍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黄芪通过配伍后亦可发挥补气生血的作用。黄芪可以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增加机体血小板含量,促进血细胞上升,且其对造血干细胞分化与增殖有较好的促进作用[4]。《内外伤辨惑论》中的当归补血汤是补气生血的代表方,李东垣认为“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旺矣”,方中黄芪为君药,重用配少量当归,取益气生血之意。又如《济生方》中的归脾汤,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证,方中以黄芪配伍人参白术当归等,补气以助脾生血、助心行血。
 
2 通肺气以调营固表
《素问·五脏生成》言:“诸气者,皆属于肺。”“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熏肉,充身泽毛。”肺主宣发肃降,可宣散卫气。黄芪归肺经,有补气固表、通行营卫的功效,其配伍辛温之药则能发,辅以酸凉之药则善敛。如治疗表虚自汗证的玉屏风散,方中黄芪通脾肺之气,固表止汗,为君药,配伍白术加强固表止汗之功[5]。研究表明,黄芪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6]。另外,《金匮要略》中用芪芍桂酒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及桂枝黄芪汤(桂枝芍药黄芪甘草生姜大枣)治黄汗证,黄芪走皮毛而通行卫郁,具有补气之用;桂枝经络而达营郁,两药配伍,共达调和营卫、行阳散邪之功,既用桂枝芍药调和营血,又以黄芪外通卫气,以防湿邪复入。
 
3 补肾气以固精缩泉,利水消肿
《本草求真》言:“黄芪,力能补肾。”《本经逢原》云:“黄芪性专实卫,温补下元。”《太平圣惠方》中的黄芪散,方用黄芪益气缩泉,配伍补益之品,治虚劳少气、小便频数等。《外台秘要》中的黄芪汤,方用黄芪补肾固精,辅以其他益气之品,治疗虚损失精之证。研究表明,黄芪对于急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肾病综合征等肾脏疾病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7]。肾主水,肾中阳气对水液代谢起着重要的“气化”作用,肾脏协助脾胃运化,使水液出于下焦,肾气、肾阳充足,卫气固护有力,可不受外邪侵袭,肾气不足,肺气失宣,通调失常,水湿泛滥,则为水肿。《素问·脉要精微论》言:“脾脉……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胻肿,若水状也。”水肿的发生与肺、脾、肾密切相关。黄芪通过补脾益肺,温补肾气,从而激发和推动水液代谢,发挥利水消肿的作用。《金匮要略》中的防己黄芪汤,方中黄芪配伍防己、白术,以治气虚脾弱、水湿内停导致的肢体水肿、小便不利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可通过调节肾小球疾病蛋白质代谢紊乱,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尿蛋白量,还可以降低血糖,防治糖尿病性肾损害,在肾小球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8]。
 
4 益气行血以宣通走泄
《长沙药解》记载:“营行脉中,为卫之根,卫行脉外,为营之叶。营卫周行,一日五十度,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营卫者,气血之精华者也……卫气者,逆则不敛,陷则不发,郁则不运,阻则不通,是营血受病之原也。”黄芪清虚和畅,专走经络,是燮理卫气之要药,也是调和营血的上品。《本经疏证》云:“黄芪一源三派,浚三焦之根,利营卫之气,故凡营卫间阻滞,无不尽通。”《医林改错》中的补阳还五汤,主治正气亏虚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㖞斜之症,方中重用黄芪(四两)补气以行瘀。王清任认为,“专用补气者,气愈补而血愈瘀”,重用黄芪走而不守,补益之中尚具宣通之力,宣通则能通利气血经脉。张锡纯将黄芪功效概括为“补而不滞,元气愈旺”,黄芪配伍活血药通调元气,以助患侧肢体恢复功能。研究发现,黄芪能降低血小板黏附率,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流加速,扩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强心降压利尿,抗组织纤维化,增强免疫功能等,这与其行气通络、扶正活血作用相吻合[9,10]。
 
5 益气以托毒外出
《神农本草经》记载黄芪“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能通行营卫、补益正气、托毒排脓,故有“疮家圣药”之称。透脓散临床主治正气虚不能托毒外透之痈疡肿痛、脓成不溃等病证,具有补气生血之功,方中重用黄芪益气以托毒,鼓动血行,使正气祛邪外出,化脓泄毒,配伍川芎活血补血,扶正托毒,养新血而破瘀血,通畅血脉。研究表明,透脓散可调节免疫、抗炎杀菌,促进脓肿愈合、组织修复、成纤维细胞增生、肉芽组织生长,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创面愈合率[11,12]。黄芪可以托毒外出,进一步证实其补气宣通走泄的特点,如清·张璐曰:“性虽温补,而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也。”从剂量方面看,黄芪甘温,用量重则气味厚,可增强宣通走泄之性。
 
6 小结
《汤液本草》言:“黄芪,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肤痛,则表药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为中州药也。又治伤寒尺脉不至,又补肾脏元气,为里药,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总之,黄芪可通过补气、行气作用治疗脾虚中气下陷、肺虚营卫不调、气血虚疮痈难溃或久溃不敛等证候,且其宣通走泄特点更是其他补气药物难以代替的。黄芪补气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春夏季气候温暖,黄芪性温,易助热化燥伤阴,虽能固表,但外感初起、无汗、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热毒炽盛、高血压病患者均不宜用。因此,单味使用黄芪进补,一般要由少逐渐增加,边服边观察有无伤阴化燥表现或原有疾病有无加重或是否出现闷、痛的感觉;如果乏力、多汗或气喘等症状减轻,精神和体力改善而又无上述症状,可略微增加用量,但患者在服用黄芪时不可擅自加大剂量。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周文静 柴智 刘佳欣 胡晨 孟祥聚 高丽
山西中医药大学
Tag标签: 黄芪(28)

猜你感兴趣

栏目推荐

中药常识 保健验方 中药方剂 药膳食疗 穴道疗法 中医百科 穴位图解 疾病自诊 中医保健 医学图谱 医学书籍 药物手册 药酒秘方 自然疗法 性爱秘籍 运动健身 男人健康 饮食健康 求医问药 疾病专题 本草纲目 增高秘方 美容秘籍 减肥秘籍 奇方验方 疾病大全 中药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