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概念的形成《黄帝内经》用五行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20-12-09
五行,是基于十月太阳历法一年分五季观念,表现为“天-地-物-人”三位一体互联互通、有序变化的五种“象态”。
 
五行概念的形成
 
五行概念首见于《尚书·洪范》,自管仲所处时代之后,逐渐赋予其哲学内涵,常用于表达人们能够认识事物的属性标记,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相生相克关系及其次第被明确地表述,则见于西汉《春秋繁露》。
 
这一观念是古人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对人类生命活动影响最大而又最为直接的十月太阳历法五季观念。十月太阳历将一年360天分为五季(又称“五行”),每季(“行”)各72天,从冬至节日以后五季依次为木→火→土→金→水。十月太阳历之所以将一季称为一“行”,是指随着时序的迁移,气候会不断地移“行”。在其演变过程中,也受五方区位观念、五星观念、五材观念的影响。
 
就五行的五季观念而言,人类将自己置于一个太阳回归年的不同时间区位的有序动态变化之中。就五行的五方空间区位划分而言,人类将自己的生存状态放置于一个有规则、有意义、可认知空间系统之中,由此形成了古人将可以认识的事物进行五季、五方分类的时间、空间配位观念。就五季、五方的时、空区位而言,人类第一次将自己生存的时、空区位放在一个有规则、有意义、可认知的时、空系统之中,由此形成了古人将可以认识的事物进行五季、五方分类配位的理念。此后成书的《黄帝内经》则广泛地应用五行概念、事物的五行属性、五行之间生克关系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并且深刻、全面地体现于所建构的医学学科各个知识层面,从而使这一发生于先秦时期的五行理论蕴涵丰富的生命科学知识元素,并成为中医药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五行理论则是研究五行的概念内涵、特性、事物五行属性归类及其相互关系,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之间广泛联系的古代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古人认识宇宙万物相互联系,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哲学理念。《黄帝内经》在构建其医学理论时,全面地运用了这一哲学概念及相关理论构建自己的生命科学知识体系。
 
五行理论萌芽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在五行理论形成及盛行之际,正是《黄帝内经》医学理论构建并形成的时期。因此,该书广泛地运用五行理论及其思维方法,解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自身的整体联系,人体各个系统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将五行理论广泛地应用于指导临床诊断、病理分析、治疗用药、刺灸取穴、心理调整与心理治疗等各个层面,有效地解释了疾病的复杂性,丰富了医学内容,表现出了应有的自然科学特征及其内涵。
 
黄帝内经》继承了五行源于五季,以及后来拓展五方时空区位划分观念,并以此构建了以人为中心的天、地、人三才时空结构的医学模型。五行概念的形成过程虽与五季、五方观念有关,但更为直接的因素是对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五种具体物质动态的认识和体悟。如《尚书·洪范》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古人在这种对五种物质用途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了“五材”的概念。《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曰:“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后来将“五材”进一步抽象为构成诸多事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其中《国语·郑语》中“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的论述就有元素的内涵。
 
“五行”概念的演变,实现了实体到哲学概念抽象的完成,后来逐渐地用以作为归纳天地万物的模型结构。先秦第一子管仲率先将初期的五行概念纳入到哲学轨道,此后才开始从哲学层面探索五行之间的关系。其间经历了“五行常胜”和“五行毋常胜”的争论,直至西汉《春秋繁露》才明确了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排序。《黄帝内经》以五种自然物质之间的相克为例进一步确立了五行的相克关系,并将这一五行制约关系广泛地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各个层面,自此赋予五行观念以生命科学知识内涵。《素问·宝命全形论》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五行的科学性评价
 
五行概念的科学性评价
 
人类为了适应日常生活、特定社会活动和研究的需要,根据对人类最攸关天象的精确观察,运用规律科学合理地计量时间、制定时间序列的法则,称为历法。
 
人类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明,在协调年月日的时候,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既然五行概念背景是一年分为五季历法知识,而一年五季气候的移行变化能客观地反映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所以其概念内涵是合乎科学属性的。在《黄帝内经》乃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大凡涉及一年分为五季的知识,无不与此历法有关。毫无疑义,五行内涵合于科学精神。
 
事物五行属性归类,取象类比思维方法的科学性评价
 
取象思维,是以物象为媒介,直接比附推论出个抽象事理的思维方法。其本质是比附推论的逻辑方法,与整体思维互补并具有模糊性等特点。其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顿悟思维有联系又有区别,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思维方式是古今普遍被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运用的思维方法之一。例如现代植物分类学中的豆科植物分类,就是最典型的、宏观的取象类比思维方法的应用,归类的依据是植物的3个象态:①叶子是互生的(极少有对生叶);②花是雌雄同蕊;③果实为“荚果”,只要符合这三个象态的植物,均归于豆科植物,大到可以生长千年以上的国槐,小到小秋作物中的绿豆、赤小豆等可用归于同一类。再如微观的取象类比实例,只要由6个碳原子和6个氢键结合构成正六边形结构,化学科称其为苯环,这是个闭合的共轭体系,六个碳原子的π电子云分布“结构”,就是微“象态”,因此,无论是固态物质,还是液态、气态物质,只要其微观结构的苯环“象态”,都属于“苯类物质”,都具有物理、化学特性相同或相似性。至于此种思维方法在文学、艺术学科中的应用,更是不胜枚举,足见其所具有的现实科学性价值。
 
万物互联互通观念的科学性评价
 
五行理论认为,自然界天-地-物-人三位一体互联互通的整体联系,连通方式表达为“生克制化”。其中的“相生”,实指万物间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关系;“相克”,实指万物间相互制约、相互拮抗关系,从而使万物间达到和谐有序的状态,即所谓“生克制化”。
 
黄帝内经》为了满足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需要,将“五行生克等价思维模型”,结合具体内容,改造为多种五行结构模型: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论“脾病而四肢不用”的发病机理时,构建了“中土五行思维模型”(也可称为“重土”);《素问·灵兰秘典论》为了论证五脏六腑机能配合关系,强调心为主导的观念时,构建了“中火五行思维模型”(也称“重火”);《素问》的《咳论》《痿论》,为了研究咳病、痿病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创建了“中金五行思维模型”(也称“重金”);《素问·上古天真论》为了论述“肾主藏精”功能与五脏六腑之精的关系,创建了“中水五行思维模型”(也称“重水”);《素问·阴阳类论》为了凸显肝气升发气机对各脏腑机能的影响,提出了“重木五行思维模型”。显然,《内经》中的五行“生克制化”是“多元、多维度”的,这种万物互通、互联观念,无疑是认识天-地-物-人之间广泛联系时是具有科学依据的思维方法。
 
宇宙、生命科学研究结论对五行科学性的评价
 
上海理工大学陈兆学教授的相关研究发现,①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模型和B-DNA结构,隐含五行相关规律;②中医学的“生克五行模式”和“中土五行模式”,分别与正十二面体、B-DNA两种结构中的几何要素之间,密切相关;③通过2种几何要素对“十干化运”“河图”所蕴含的“黄金数理规律”分析,认为五行模式是宇宙、生命普适性规律之体现;④两种“五行模式”,在天人合一框架下,具有深刻的数理相关性、统一性,以及宇宙和生命科学的合理性。
 
黄帝内经》在进行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时,发现五行思维模型的不完美,改造为五行各有所“重”的思维模型。解释生理机能不限于原有生克模式,应用多维度联系予以表达;在解释脏腑病理时也不限于五行生克模式,表现为更为灵活的、具体病证,分别对待,而不拘泥于“五行生克等价思维模型”之一端。可见,五行概念是一年分五季,表达万物互联互通、有序变化的五种“象态”;取象类比思维,是人类探求真理、科学研究的科学方法之一;五行“生克制化”是对万物互通、互联观念“多元、多维度”的表达。五行思维模型还不完美,《黄帝内经》发展创新了多种五行思维模型,这些五行思维模型照应了“人以五脏为本”的学术立场。
 
黄帝内经》用五行
 
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
 
黄帝内经》之所以要用五行理论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5个原因。
 
一是因为五行知识属于中国古代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其中研究的医学学科,必须面对如何对待人类的生命现象,如何对待人类生命活动与天地、与万物之间的联系,因而就必须借助五行思维予以解决。二是五行概念源于十月太阳历法的一年分为五季这一规律,而天地间的万物,无不依存于年复一年的一年五季的时间变化规律而存在、而变化,所以研究人类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时,就必须遵循一年五季时序变化之规律。三是五行对事物归类研究所采用的取象类比思维,能从宏观、大体的角度认知被研究医学对象—人体组织结构、脏腑机能,某些病理变化等相关内容,能够弥补古代当时精细研究手段的不足。四是为了解决人与天地万物、人体自身复杂的互联互通关系,而五行的“生克制化”理论,正好能够给予较合理的解释。五是医学知识与五行理论于文化背景是同宗同源的,因而在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相互渗透,相伴而行。所以,与医学理论发生紧密相伴五行理论,不可避免地被利用,这就是其观念渗透于所建构知识体系的各个层面而无法拆解的根本缘由。正因为如此,是《黄帝内经》赋予五行理论以生命科学知识为基本材料的自然科学内涵,并使之系统地呈现于世。
 
在五行学说形成之际,也正是《黄帝内经》医学理论的构建时期。此时正值人们对长期积累的丰富临床知识和人们对生命活动深刻体验的日益增加,急切需要寻找阐释其发生机理,揭示生命奥秘的关键时期。所以,发展日渐成熟的五行和精气、阴阳等哲学理论,能够被深刻地应用于医学理论的构建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广泛地用以解释人与自然关系、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人体各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全面地运用以指导临床的诊断,指导病理和药理的分析,以及治疗用药、针刺腧穴配伍等各个层面,使这一哲学理论和系统思维方法与医学知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但应用了五行理论,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五行理论,既应用五行的概念、特性、归类方法、生克制化关系,但又不为其所局限、所束缚,因而能有效地解释医学领域中的一些复杂问题,并与医学内容融为一体。因此,《黄帝内经》中的五行学说和精气、阴阳学说一样,既是认识和研究医学领域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是学习和应用医学知识的重要内容。(张登本)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

栏目推荐

中药常识 保健验方 中药方剂 药膳食疗 穴道疗法 中医百科 穴位图解 疾病自诊 中医保健 医学图谱 医学书籍 药物手册 药酒秘方 自然疗法 性爱秘籍 运动健身 男人健康 饮食健康 求医问药 疾病专题 本草纲目 增高秘方 美容秘籍 减肥秘籍 奇方验方 疾病大全 中药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