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心热,是自觉手足心发热的一种临床表 现,历来医者对其病因病机看法不一,有学者认 为但见手足心热便是阴虚火旺,如清代吴澄 [1 ] 曰 “足心如烙者,虚火烁阴,涌泉涸竭也。澄按: 足 少阴其脉斜从小指趋至足心,出于然骨,循内踝 入跟,为涌泉穴。此经原多气而少血,今虚劳之 人,真阴不足,则涌泉渐干涸,故如火之烙,或 足跟作痛,此水不制火之故也” 。肖相如 [2 ] 认为 “只要出现手足心热,既可诊断为阴虚” 。所谓肾 阴不足,心火独胜,水不济火,故可见手足心热。 然而也有不少医家持不同的观点,如仲景论中气 不足,东垣谓阴火上冲,清任之瘀血内阻。当代 医者也有不同的见解,江之兰 [3 ] 说 : “手足心热及 夜热,有虚有实,不得独定阴虚” 。严惠芳等 [4 ] 认 为 “‘手足心热’不仅是阴虚所致,其他诸如瘀血 阻滞、心火亢盛、脾气虚弱、食积阻滞、脾肾虚 寒、湿热内阻等均可导致,因此临床诊治绝不可 偏执于阴虚一端 ” 。《灵枢经·经别》 : “夫十二经 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 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 上之所难也。 ”意经络内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是内外因起作用的客观条件。手足心热无论是何 种原因,自然有其发生的物质基础。 1 手足心热与经络 经络是沟通阴阳表里气血的纽带,生理依附 之、病理依附之。手三阴经、足少阴经与手足心 直接相连,脾经、胃经与手足心间接相通。手厥 阴心包经 : “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是动则病 手心热……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 热” 。从经络走行来看,手厥阴心包经直入掌中, 主病为烦心、掌中热,与掌心热最为直接。亦如 清代吴澄 [1 ] 所言 : “掌中劳宫穴也,手厥阴心包所 生,是经少气而多血,是动则病掌中热” 。手太阴 肺经 :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入寸口,上鱼, 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是主肺所生病……烦心胸 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手太阴肺经循掌 桡侧出大指之端,是主肺所生病者,掌中热 。《灵 枢经·经脉》篇也提到 “手太阴之别……其病实 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小便遗数” 。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入掌内后 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是主心所生病者…… 掌中热痛” 。心经循掌尺侧,出小指之端,是主心 所生病者则掌中热痛。手三阴经分别行于手掌的 桡侧、尺侧及正中,与手足心热关系密切。足少 阴肾经 “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从肺出络 心,注胸中……是主肾所生病者……烦心,心痛 ……足下热而痛 ” 。《灵枢经·本输》又云 : “肾出 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 ”足少阴肾经 斜走于足心涌泉穴,从肺出络心交于水火,主病 为烦心、心痛、足下热而痛。可见,经文中提到 手足心热直接经过的手足心经络为手三阴与足 少阴。 有的经络通过间接的方式连接手足少阴经, 如 《灵枢经·经别》曰 : “脾足太阴之脉……其支 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足阳明之正 “属 胃,散之脾,上通于心” ; 足少阳之正 “属胆,散之上肝贯心 ” 。《灵枢经·卫气行》曰 : “卫气之行 ……足阳明,以上行至跗上,入五指之间。其散 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 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 目,故为一周。 ”所以从经络循行经文分析,脾胃 胆间接与掌心足心相连,经气周流,也可以间接 影响手足心的异常感觉。 2 手足心热与脏腑 参考手厥阴及足少阴经条文,手厥阴为掌心 热,足少阴为足心热,又共有烦心、心痛之症, 合之即 “五心烦热” 。从经络所过而言,手厥阴心 包经、足少阴肾经似乎与手足心更为密切。手厥 阴风木,足少阴水,若癸水亏虚,则水不涵木, 从而出现肾阴亏虚、肝阳偏亢,此处阐述的是水 木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还有一层潜在的关系即 “心包者心主之宫城也” ,所谓 “代心受邪” , 《灵 枢经·邪客》如此描述 : “少阴,心脉也。心者, 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 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 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 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腧焉。 ”诸邪之在于心 者,皆在心之包络 。《类经治裁》曰 : “心为君主, 义不受邪,故心痛多属心包络病” 。周美启等 [5 ] 也 认为二经主治重点是与心有关的内脏病变,故有 心主二经之说,古代医家临床主取心包经以治 “心” 。 所谓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手足少阴同气 连枝,肾经从肺出络心,肾归于水,循经上行以 上济心火,是以心火不亢; 离火下照,是以肾水 不寒,离下坎上、阴平阳秘,既济之象。然而, 肾水过盛则水气凌心,肾水不足则心阳偏亢,阴 阳不相交媾,成未济之象。手足少阴阐明的是水 火间的关系。因此基于经络循行和脏腑功能综合 分析,手足心热的根本病机是手足少阴水火间的 平衡,厥阴不过代心受过,木、火、水三行间的 关系,其核心实则为水火之间的胜负。心火肾水 的关系正是反映了阴阳的变化,阴胜则阳病,阳 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诚如张景岳所 说 : “寒热者,阴阳之化也。阴不足则阳乘之,其 变为热; 阳不足则阴乘之,其变为寒。故阴胜则 阳病,阴胜为寒也。 ” 3 火当辨虚实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 “诸热瞀瘛,皆属于 火” ,明·吴崑注 “火怫于中,故手热” 。然火有 实火,有虚火,实火中有心火亢胜、血瘀生热、 食积于中; 虚火中有阴虚火旺、脾胃气虚、阴火 上冲等因素。 3. 1 实火 3. 1. 1 心火亢胜: 亢则害承乃制 。 《难经·十六 难》记载 :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 笑; 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苦痛,其病烦心, 心痛,掌中热而畹,有是者心也。 ”心火亢胜,肾 水相对不足,阴不匹阳,阳胜则热,故可见发热 面赤、烦心掌热等证。沈金鳌曰 : “阳愈盛则阴 虚,阴愈虚则为五心烦热。 ”明·秦景明也说: “心烦躁乱,夜卧惊起,口燥舌干,五心烦热,此 心血不足,心火太旺之症也。 ” 3. 1. 2 瘀血阻络 : 《金匮要略》记载夫人曾因半 产出现瘀血不去,从而出现唇口干燥、手掌烦热: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 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 何也? 师曰: 此病属带下。何以故? 曾经半产, 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 其证唇口干燥,故 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 ” 《医林改错》谈到瘀血 发热可表现为 “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病, 内有血瘀。认为虚热,愈补愈瘀; 认为实火,愈 凉愈凝” 。唐宗海 [6 ] 在 《血证论》亦云瘀血在脏会 出现手足心热 ,“瘀血在脏,则肝主之,以肝司血 故也,证见骨蒸痨热,手足心烧” 。可见,瘀血阻 络,气机停滞,滞而生郁,郁乃生热,可见手足 心热。瘀血既可以是病理产物,又可成为致病因 素,故临床辨证论治应重视此病理产物而勿徒拘 泥于局部。 3. 1. 3 食积郁中: 尤怡曰 : “火郁者,阳气为外 寒所遏,不得宣行,郁而成火,或因胃中过食冷 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令人心烦,手足心热, 骨髓中热如火燎,此为郁热” [7 ] 。尤怡在书中所提 到或因外寒郁表,或因食积郁中,均可引起火气 内郁,手足心热。李伟 [8 ] 描述疳积性发热的特点: “发热的患儿素有疳积,形体呈现发育不良,身高 多与年龄不符。症候: 腹胀,发热多在午后,手 心热,纳呆,大便不调,小便浑浊,面色暗黄无 华,头发枯槁,神志迟钝,舌红或淡红,苔厚, 脉数或滑” 。其实因郁生热的原因很多 , 《灵枢经 ·经脉》云 :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元真不可不通,生冷,黏 滑、肉面、痰饮、邪毒,一切壅塞脏腑、阻滞经 络的外邪皆可生郁。 3. 2 虚火 3. 2. 1 阴虚火旺: 肾阴亏虚,元阴绝对不足,肾 水不足以上济心火,心火偏亢,阴不足者阳往从 之,故见发热心烦 。 《类证治裁》曰 : “内热为 烦 。 ” 《太平圣惠方》认为五心发热多由阴虚火旺 或病后虚热不清所致,治以滋阴透热,清热养阴。 选方可用 《证治准绳》清骨散。是方由银柴胡(一 钱五分),胡黄连、秦艽、鳖甲(醋炙)、地骨皮、 青蒿、知母(各一钱),甘草(五分)等药物组成, 专退骨蒸劳热。阴虚火旺是原因,但也是结果, 一切引起阴虚火旺的原因都可能引起手足心热的 临床表现,如 《素问·厥论》提到酒气伤肾引起 的手足热 ,“夫酒气盛而慓悍,肾气有衰,阳气独 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9 ] 。 3. 2. 2 脾胃气虚: 早在仲景小建中汤证便可窥见 一斑 :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 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 脾主四肢,阴阳和平,营卫调和则寒热平调,若 营气虚弱则卫气独行,可见手足烦热汗出。尤 怡 [9 ] 方后注释道 : “此和阴阳调营卫之法也。夫人 生之道,曰阴曰阳,阴阳和平,百疾不生,若阳 病不能与阴和,则阴以其寒独行,为里急,为腹 中痛,而实非阴之盛也。阴病不能与阳和,则阳 以其热独行。为手足烦热,为咽干、口燥,而实 非阳之炽也。昧者以寒攻热,以热攻寒,寒热内 贼,其病益甚,惟以甘酸辛药,和合成剂。 ”但中 气不足,小建中汤证之虚热,不如实火所致之症 状严重。 3. 2. 3 阴火上冲: 师法仲景,李东垣在 《内外伤 辨惑论》卷上提到以手心手背辨内伤外感 : “内伤 及劳役饮食不节,病手心热,手背不热; 外伤风 寒则手背热,手心不热,此辨至甚皎然。 ”进一步 提到阴火上冲的病机为 “脾胃之气不足,而反下 行,极则冲脉之火逆而上,是无形质之元气受病 也” 。脾胃气血,中气下陷,阴火上冲,亦如黄宁 斌 [10 ] 提到 : “‘阴火’上冲,即中气下陷,水谷不 化精微,变生湿浊,流于肾间,以致下焦之气不 化,郁而生热,成为阴火。 ”若七情不安,心生凝 滞,更能使 “阴火”炽盛,必然逆而上冲。下焦 阴火上冲,中焦脾胃又首当其冲,形成阴火乘其 脾胃之变。 4 小结 手足心热是临床常见的证候,特点明显,可 单独作为中医疾患,也可以作为其他疾病的伴随 症状,对临床辨证和疗效判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笔者根据脏腑功能及临床病例,结合文献分析发 现,手足心热的病机并非只有阴虚火旺,实际上 原因多种。其病机之关键仍然在于水火之间的阴 阳平衡,认为手足心热当从火辨,以火分虚实, 兼别阴阳。实证着重在 “郁” ,心火亢胜、瘀血阻 络、食积郁中是诸郁; 虚证着重在 “虚” ,阴虚火 旺、中气不足及阴火上冲是诸虚。临床中,手足 心热无论是作为独立症候还是伴随症状,均不能 一概而论,应尽可能搜集更多的临床信息,通过 四诊合参,仔细辨证,审症求因。 来源:北京中医药 作者:赵春江 常文静 张舒晨 韩知言 赵凌杰 蔡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