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理论作为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是研究络病发病特点、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辨证论治、治疗原则及治法方药的应用理论。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历史上始终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正如清代医家喻嘉言在《医门法律》所言:“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亦感慨:“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传承创新发展络病理论与通络治法成为历史留给当代医药工作者的重大课题。络病研究至今已有40载,系统构建络病理论体系,对提高临床难治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具有独特学术价值和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络病研究史上三大里程碑
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首次提出经脉、经络、络病等概念,并与脏腑相结合成为阐明人体生命现象及病变治疗的理论基础,记载了络脉的循行和分布规律,初步论述络脉生理功能,络脉病理变化,提出诊络方法与络病治法,初步阐述了络脉及络病,奠定了络病学说的理论基础。东汉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络病证治作为内伤疑难杂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也初露端倪。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发展了络病学说,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使络病成为内伤疑难杂病的病机概念,他还提出“络以辛为泄”的观点,创辛味药通络治疗络病。络病研究经历了上述三次大的发展,虽为后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始终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成为留给当代中医药工作者的重大科学命题。
络病研究当代发展阶段
文献整理、临床研究(1979—2000年)
到20世纪80年代,国内一批专家学者已开始关注“络脉”这一研究领域,研究的方向和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既往古代文献的整理挖掘和对临床心血管、脑血管及神经肌病等单病种临床研究方面。吴以岭院士1979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就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开始了《金匮要略》活血化瘀研究,与此同时关注到许多并非活血化瘀范畴而属通络范畴的方药在临床上有确切疗效,故将络病研究作为重点研究的方向。1982年毕业后结合临床实践,首次运用络病理论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指出络脉瘀滞不通与现代医学冠状动脉硬化有相似之处,络脉挛急与冠状动脉痉挛学说相吻合,提出将搜风解痉药用于冠心病治疗,区别于当时活血化瘀治疗。1985年开展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00例临床观察,通心络胶囊观察结果发表于《天津中医药》杂志。随后通心络胶囊获得新药证书,2000年“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围绕2型糖尿病提出了从脾论治的观点,形成津力达颗粒组方并开展相关临床研究。该时期部分中医药领域专家已经认识到络病在部分重大难治性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但这一时期仍是各家对络病某方面和某病种的研究,尚未形成络病系统理论。
首次形成络病证治(2001—2005年)
系统构建“络病证治”体系,提出络病学说研究的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指出络病与血瘀证在病机概念与治疗上的不同,同时开展关于络病历史发展三个里程碑、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等《络病学》专著正式出版发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鉴定称:“首次形成系统络病理论,为络病学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标志着“络病证治”体系建立。同期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概念并率先指导冠心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研制系列防治方药,开辟了血管病变防治的新研究领域。提出“气络—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I)”网络相关性,对于神经肌肉类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免疫类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也成为后续中医络病学科两大学科分支的雏形。同时形成了自身的研究团队,围绕络病理论指导脑血管病防治研究,提出“缺血区血管保护——脑梗死治疗新靶点”;应用络病理论论治恶性肿瘤、糖尿病肾病;进一步明确消渴病从脾论治的学术观点;提出从奇经探讨运动神经元疾病等代表性学术观点,并开展系列基础与临床研究。“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系统构建脉络学说(2006—2018年)
在前期建立的“络病证治”体系基础上,基于气血相关的理论特色,结合主持承担的两项国家973计划项目——“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和“基于心脑血管病变的脉络学说理论研究”,重点围绕脉络病变开展系统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研究。在系统梳理历代医家文献典籍的基础上,传承《黄帝内经》血脉理论,首次构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中医脉络学说,提出了脉络学说核心内容——营卫理论,确立脉络学说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心脑血管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等在内的血管病变。建立“脉络—血管系统病”辨证诊断标准,提出“孙络—微血管”中西医结合研究微血管病变理论结合点,基于孙络与微血管相关性,指出“孙络—微血管”病变是心、脑、肾重大疾病临床难治的共性机制,也是通络药物异病同治的内在机制,提出指导微血管病变的脉络学说营卫“由络以通、交会生化”理论。应用脉络学说分析《伤寒杂病论》调营卫气血治疗心脑血管病用药规律,以脉络学说为指导临床重大疾病防治,提出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心律失常、慢性心衰等血管病变的干预策略和有效组方,研制出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的芪苈强心胶囊等一系列创新专利中药。《脉络论》专著荣获2018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脉络学说代表性文章先后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5000,《中医杂志》2007—2016年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高被引论文TOP100等。973项目验收专家组评价:“脉络学说营卫理论形成了指导微血管病变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论,属于中医药学术研究的原创成果。”
在既往主持完成的两项国家973计划基础上,延续项目研究成果和专家团队,2018年4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顺利启动。该项目联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卜培莉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鹤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新立教授合作,对于中药国际化和现代化研究,以及健康中国的建设具有巨大而深远的社会意义。开展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心血管事件链病机传变及辨证用药规律研究,对提高冠心病(胸痹、心痛/真心痛)、心律失常(心悸、怔忡)、慢性心力衰竭(心积、心水)等心血管事件链关键环节重大疾病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系统构建气络学说(2018—至今)
2018年2月《气络论》专著发布会在济南举行,同时获批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支持,为深入开展气络学说以及指导提到神经、内分泌、免疫类疾病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构建“络病证治”“脉络学说”基础上,围绕中医络病学科分支之气络病变,系统构建指导神经内分泌免疫类疾病防治的气络学说,揭示气络病变发生发展规律、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证候特征及辨证治疗用药规律。
广义的气络病变涉及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的各方面,贯穿于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故古人有“气为百病之母”之说。《气络论》重点探讨狭义的气络病变,主要涉及气络与脑神督络—脏腑络气—皮肉筋脉骨病变,涵盖现代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空洞症、重症肌无力、吉兰—巴雷综合征、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帕金森氏病、阿尔兹海默病、脑炎、脑瘫、癫痫、抑郁、焦虑症等;气络与形气转化—气血津液精—内分泌代谢病变,涵盖多种内分泌代谢疾病,常见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气络与防御卫护—免疫调节—自稳监视功能异常病变涵盖风湿免疫类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多发性肌炎、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疾病如恶性肿瘤,以及肺系疾病如流行性感冒、肺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纤维化等,以期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类疾病防治提供重要理论及临床应用价值。
《Microcirculation》指出心血管疾病的本质是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病变是心脑糖肾临床疗效难以提高的关键因素,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微血管自律运动、微循环海涛式灌注假说以来,该研究领域尚未有重大突破性进展,微血管病变或微循环功能障碍因其机制不清、疗效不定、证据不足被称为医学领域的重大难题。络病理论指导实验研究,系统阐明脉络学说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作用机制,取得中医药治疗微血管病变重大突破。
脉络学说营卫理论四成就
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实验研究,从以下四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
揭示营气与血管内皮细胞、卫气与血管外膜及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相关性
目前围绕血管病变研究多集中在血管内皮,忽视了血管外膜在血管病变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该项目以营卫理论为指导提出“营在脉中”,提示营气与血管内皮相关性,“卫在脉外”,提示卫气与血管外膜及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相关性,揭示血管内皮外膜相互影响及其对平滑肌的影响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中的发病及通络干预作用。本研究从内外膜两个方面揭示血管病变由外至内和由内至外发病规律。
揭示微血管病变多维时空动态演变的复杂网络病变规律
综合项目组3.3万条研究数据,利用智能化模式识别等数学分析方法,揭示微血管病变多维时空动态演变的复杂网络病变规律——以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为核心和启动因素,血液成分和神经体液共同参与,脏器组织细胞结构功能损伤,多维时空动态演变的复杂网络病变规律;通络干预使复杂网络关联节点趋于正常,在保护微血管方面较对照组优势更明显。
揭示通络改善微血管血流灌注是治疗心脑糖肾重大疾病的共性机制
利用动态可视化技术揭示“孙络—微血管”四类微观病理特征为绌急、疏失、瘀阻、滋生,通络干预有效改善微血管病变。围绕心脑糖肾五个临床重大疾病,揭示通络改善微血管血流灌注,保护组织细胞,改善脏器功能是治疗心、脑、(糖)肾重大疾病共性机制。
揭示通络治疗微血管病变的核心机制是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
建立心脑肾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证实通络干预保护线粒体和细胞骨架,通过五个途径,保护紧密连接,改善屏障功能,抑制凋亡,促进增殖,大量研究数据揭示通络药物关键分子及信号的复杂网络,主要为调节内皮细胞的NRG—1、VEGF等五个关键信号通路,揭示通络干预内皮细胞分泌功能介导的组织细胞保护作用,尤其是心肌细胞保护作用。国家973计划项目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取得中医药治疗微血管病变重大突破”。
循证医学研究解决临床重大难题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第三方设盲与统计分析、国际注册、主要指标通过中心化检查、三级质控等国际公认循证医学临床研究方法,由权威医院权威专家牵头,质量检测委员会全程监督保障结果客观权威。
急性心梗无再流
微血管损伤是急性心梗无再流核心机制,介入或溶栓虽可迅速开通闭塞冠脉,但由于缺血区微血管功能结构破坏,37%冠脉再通者不能实现“心肌有效再灌注”。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循证研究证实在心梗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提高临床疗效20%,在解决国际心血管界难题取得重大进展。通心络胶囊列入中华医学会《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国家卫健委《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中国老年医学会《高龄老年(≥75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等指南共识。
急性心梗合并心律失常发生率高达75%~95%,每年因心律失常造成的猝死达50万人,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加重心衰,治疗药物目前尚无显著进展,尤其是室性早搏伴心功能不全、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成为国际临床难题。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早伴心功能不全循证研究证实有效减少室性早搏同时明显改善心功能,为这一临床难题提供新的药物。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窦缓伴室早循证研究证实减少室性早搏,提高心室率,填补了快慢兼治、整合调律药物治疗空白。据此列入卫健委《心律失常合理用药指南》及“十三五”规划教材西医学《内科学》心律失常用药。
慢性心力衰竭
被视为生命终结的前站,人类心脏病最后的大战场。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证实在国际标准治疗基础上+芪苈强心,明显提高临床疗效16%,改善心功能,减少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该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循环顶尖杂志JACC,编辑部配发评论《让衰竭的心脏更加强劲——中国传统医学给我们的启示》称这是一个挑战,对此我们应该热烈拥抱,列入JACC 2013年度学术亮点。芪苈强心胶囊列入中华医学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
循证研究成果
通心络治疗急性心梗无再流、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早伴早搏、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窦缓伴早搏、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四项循证研究均发表了SCI论文,“中药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通络药物防治急性心肌梗塞再灌注后心肌无再流的作用和机制”均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无再流、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循证研究在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Circulation Research、JACC述评中给予肯定性评价;Circulation Research 评论:“芪苈强心胶囊循证研究在美国医疗领域引起了极大关注”,英国Heart杂志、美国今日医学要闻等多家国际媒体给予广泛报道。
《新英格兰杂志》副主编托尼评价:“芪苈强心临床研究非常令人振奋,是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高质量的试验,取得了非常鼓舞人心的结果”,高润霖院士称:“芪苈强心循证研究,必将成为中药国际化的典范”。钟南山院士在第十届国际络病学大会上发言:“服用参松养心让我的心跳不快,不慢,也不乱了”。
该项目在系统构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新理论基础上,揭示通络干预微血管病变作用机制,同时采用国际公认的循证医学研究方法证实临床疗效,遵循“理论—临床—新药”一体化中医药转化发展新模式,故国家973计划项目验收专家组称:本研究“创立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中医传统理论创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产生重大原创成果,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做出了示范”。
络病理论指导临床重点专科建设
理论创新促进心血管专科建设,创立河北以岭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河北以岭医院心血管病科被列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诊疗中心、与北京阜外医院合作建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作试点。目前该医院开放床位1000多张,承担河北医科大学、河北中医学院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培养。推动建立以岭医院—阜外医院心血管病合作诊疗基地,探索建立心血管疾病中西医合作诊疗模式。
通络方药获得国际权威杂志认可
通络方药循证研究受到国际权威杂志肯定,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参松养心治疗心律失常、芪苈强心治疗慢性心衰循证研究收录在“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tion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该文章发表在《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说明通络药物循证研究不断被国际医学界认可。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无再流、芪苈强心治疗慢性心衰循证研究收录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CardiovascularDisease Evidence and Potential Mechanisms(JACC,IF 19.896),该编辑部评论:“让衰竭的心脏更加强劲——中国传统医学给我们的启示”芪苈强心治疗慢性心衰循证研究收录在BasicandTranslational Vascular Research in China Past, Present,and Future(Circulation Research,IF13.965),该杂志评论:“芪苈强心胶囊循证研究在美国医疗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The New EnglandJournalof Medicine 副主编 Anthony Rosenzweig 教授评价:“芪苈强心临床研究非常令人振奋,是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高质量的试验,取得了非常鼓舞人心的结果”。通络方药获得国际权威杂志认可,对于络病理论的传播、推动络病理论国际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意义。
络病理论推动通络药物进入共识
络病理论推动通络药物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9)、医保目录(2019),列入中华医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10余多项指南/专家共识,其中通心络胶囊列入中华医学会《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成药,同时列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脂异常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中华中医药学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胸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参松养心胶囊列入中华中医药学会《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芪苈强心胶囊列入中华医学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等。通心络、参松养心、芪苈强心胶囊列入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参松养心胶囊列入国家卫健委“十三五”规划教材《内科学》(第9版)。津力达颗粒列入中华医学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18》、《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糖尿病中医药临床循证实践指南2016版》。
络病理论创新推动平台建设
“中医络病学”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在首都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建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络病学。《络病学》教材在新加坡中医学院和国内40余家高等医学院校开课,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络病理论研究推动技术平台建设,2015年创建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心脑血管络病),在首都医科大学建立中医络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18年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建立消渴络病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019年与钟南山院士建立南山—以岭肺络联合研究中心。络病理论推动学会建设,先后建立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络病专委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脉络病专委会,推动建立欧洲、加拿大、台湾地区络病学会,建立起覆盖 28个省市级、64个地市级的络病专委会,形成国家—省级—地市级—县级四级学会网络系统,极大的促进络病理论的推广,提升络病理论的国际影响力。
国际合作与交流蓬勃发展
络病理论推动国际化合作与发展,先后与英国卡迪夫大学、荷兰莱顿大学建立联合医药研究中心,联合开展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代谢组学研究;与哈佛大学医学院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开展合作交流、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心脏研究中心合作开展芪苈强心胶囊作用机制研究。
40年来,吴以岭院士带领的专家团队始终致力于络病研究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推动中医络病学的学科建设,在人类健康事业、提高中医药国际影响力方面贡献自己绵薄之力。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 常丽萍 李翠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