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
化湿败毒颗粒临床试验结果令人满意
化湿败毒方已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获得临床批件的意义,在于把科研数据与临床高级别证据进行有效转化。该方能够抗击病毒,消除炎症,提高免疫力,在武汉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化湿败毒颗粒是在国家诊疗方案推荐的方剂基础上,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医疗队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结合临床救治总结而成。化湿败毒颗粒是由《伤寒论》的麻杏石甘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藿香正气散、《金匮要略》的葶苈大枣泻肺汤等经典名方化裁而来。该方以麻黄宣肺散邪、石膏泄热解毒和藿香芳香化湿为君药。臣以杏仁、半夏、厚朴宣降肺气;苍术、草果、茯苓祛湿辟秽。佐以黄芪、葶苈子、赤芍、大黄通利气机、益气活血;甘草调和、缓急、解毒为使药。
在东西湖方舱医院进行了随机、平行对照、开放性临床试验,观察化湿败毒颗粒能否降低轻型、普通型的转重率,提高治愈率。研究以收治的轻型、普通型患者为对象,试验组(共计纳入434例)为化湿败毒颗粒加基础治疗,对照组(共计纳入430例)为基础治疗,开展2周中药干预及1周随访的疗效观察,试验结果显示:化湿败毒颗粒能降低新冠肺炎的转重率,试验组为 3.0%,对照组为 7.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提高治愈率,试验组为 70.5%,对照组为 6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缩短核酸转阴时间,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患者鼻塞、怕冷、呕吐、口中黏腻不爽等症状有明显改善。
在金银潭医院应用化湿败毒颗粒治疗普通型、重型患者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主要疗效指标:试验组中位治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疗效指标:试验组在体温下降、肌酸激酶同工酶下降等指标上,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安全性方面:安全性好。
在实验方面,通过新型冠状病毒的小鼠模型评价,发现该方可以降低肺组织病毒载量30%。
同时通过参与这次疫情,带来了几点思考:突发疫情是推动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实施的机遇;应急状态下,对临床试验界定的思考;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
湖北中医药大学校长吕文亮:
中医药需及早介入疫病防治
中医学对新冠肺炎病因的认识:基于“受本难知,因发知受”观点,以审证求因得出病因结论是审因论治的基础。从临床疾病发生看,该病属于疫病范畴,是时疫。本病初期病位在肺、脾,立足点要针对“湿热疫毒”主因,分析发病过程中出现的寒、热、喘、瘀、脱、虚病机演变,归纳因、机、证候规律。
中医对新冠肺炎的治疗:以分消湿热疫毒、宣肺化湿、宣畅气机为主,开展早期、进展期治疗,是减少危重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通过对8家定点医院的病例进行研究发现,中医药的应用,能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血小板、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非特异性炎症标志物PCT、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同向性地支持中西医结合的疗效,无论对于普通型患者,还是重型患者,无论应用于没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还是已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或单纯的中医治疗组;同时进一步解释并证明了,在重症组别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病死率低于单纯的西医治疗组。
首先将中医药深度融入公卫应急管理体系,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中,找准位置,中医需及早介入疫情防控和疫病治疗。其次,遵循中医科研思路,深入挖掘中医疫病诊治规律,尤其是加强中医循证医学研究,发挥特色优势。第三,在疫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阶段,全程使用中医药,在对危重病人的处理中,重视中西医结合。第四,加强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疫病)学科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
重症医学在抗疫中起到重要作用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灰犀牛”和“黑天鹅”交织叠加的典型事件。疾病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成为全球重大难题。新冠疫情暴发之初,由于武汉医疗资源相对不足,每日新增病例与日俱增,武汉各大医院发热门诊应接不暇,很快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中重症14%,危重症5%,危重症死亡率49%,医务人员感染后,危重症比例14.8%。
我国抗击疫情过程
第一阶段:2019年12月27日至2020年1月19日。迅即应对突发疫情:湖北省武汉市监测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中国第一时间报告疫情,迅速采取行动,开展病因学和流行学调查。
第二阶段:2020年1月20日至2月20日。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全国新增确诊病例快速增加,中国采取阻断病毒传播的关键一招,坚决果断关闭离汉高鄂通道,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全面打响。
第三阶段:2020年2月21日至3月17日。本土新增病例数逐步下降至个位数:中共中央作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序复工复产重大决策。
第四阶段:2020年3月18日至4月28日。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决定性成果:以武汉市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解除,武汉市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
第五阶段:2020年4月29日以来,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境内疫情总体呈零星散发状态,局部地区出现散发病例引起的聚集性疫情,境外输入病例基本得到控制。
重症医学在疫情防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武汉作为疫情中心,重症患者急剧上升,重症医学在疫情防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派“重症八仙”坐镇武汉,率重症大军会师湖北,成为抗疫主力军。他们规范重症危重症的治疗,加强重症危重症患者护理,建立插管小分队,建立呼吸治疗团队,建立体外膜肺氧合(ECMO)小分队,建立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团队,建立重症超声团队,加强多学科综合治疗,开展科研攻关,发出中国声音。随着重症学科医护人员的支援及补充,重症危重症比例下降,死亡率下降,武汉:38.9%降至12.7%,湖北省(除武汉):16.7%降至3.2%,全国:45%降至8.7%。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急诊科主任方邦江:
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成绩斐然
中医药治疗传染病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健康与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医药对传染病的认识,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素问·刺法论》就有“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调了人体的正气,也即免疫力在传染病当中的重要作用,据此,我于2020年元月就率先提出了新冠肺炎“急性虚症”的病机理论,倡导了及早“全程补虚”治疗新冠肺炎的新理念。明朝吴有性于《温疫论》明确指出“伤寒与中暑,感天地之常气;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在岁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即病,邪从口病而入”,开创性地提出了传染病传播途径是从口(消化道)、鼻(呼吸道)侵袭人体。这个论断要比西方医学早几百年,开世界传染病之先河。
《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十三条“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这与新冠肺炎发热、乏力、胸闷、脘痞、便溏或腹泻,或伴咽干、咽痛、干咳,舌质紫暗,苔腻等临床表现非常符合。可以认为新冠肺炎可归属“疫病”之湿温的范畴。其病因系疫毒(疠气)为患,并因四时之气候、地区之差异而兼挟“四时不正之气”,而在武汉地区可以认为是疫毒挟湿,病机是肺胃(脾)同病,疫毒伤正,重者可邪毒内陷,变生厥脱之证。在治疗原则上,根据吴有性“疫则胃家实也,盖疫邪传胃十常八九,既传于胃,必从下解,疫不能自下,必借大肠传送之气而下,而疫方愈”的治疫理论,创新提出了“全程泻下”排毒的截断扭转防治新冠病毒肺炎的新策略,同时根据病症结合的救治理念,采用了专药专用,以虎杖、马鞭草抗新冠病毒的中西医结合方法,积极拓展针灸技术在新冠肺炎治疗中的应用,开展了针灸技术减少/替代呼吸机治疗的新技术,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支持下,在湖北地区开展了4项中医治疗新冠肺炎的多中心研究,收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取得了收治病人114人、出院病人107人(处全院32个病区之首)、纯中医治疗70例抗生素应用最低、平均药费最低、零死亡的抗疫成绩。
海南医学院党委书记、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吕传柱:
急诊应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预警作用
急诊科常常是各类患者尤其是危重患者就诊的第一站。①早发现:疑似患者,往往在急诊科最先被发现。发热门诊为季节性,而急诊科全天候,24小时开放。在Lancent杂志中有一篇文章(《意大利马兰地区急诊系统在新冠疫情暴发后迅速响应》)也提道:全世界急诊人都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包括院前转运、院内接诊、为重病人的救治。急诊是新发、突发及不明原因疾病的“医防结合部”。②早报告:疫情上报第一人为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继先。③早诊断:许多病人在接受多次核酸检测后才确诊。急诊是重大疫情的“第一道防线”。最早隔离应该从急诊科开始,实施“三区两通道”。三区包括: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两通道包括:医务人员通道、病人通道。急诊科必须有一个区域是专门用来隔离。《美国急诊医学杂志》的一篇文章《新冠肺炎:一个急诊医师的入门》中写道:急诊科医师早期识别和隔离新冠肺炎患者,有助于减少其他患者的新冠病毒暴露。④早治疗:阻断病情由轻到重,由重转危。如果能像中医所倡导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就能很好地拯救患者。
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早期预警、智慧预警、多点触发乃当务之急。“医”“防”协同创新是疫情带来的最大收获。坚持五早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病毒载量较低时,诊断则变得十分困难。新冠肺炎发病早期,急诊科是“医”“防”结合得最佳契合点。我们的角色悄然发生改变,我们要从以前的“堵枪眼”到“拉警报”,充分利用“大平台”联动模式,变主动上报为“主动抓取”,这就成为控制疫情的出发点。
疫情是最好的教材,防疫现场是最好的教室。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人类同疫情和灾害的抗衡史。临床流行病学、预防医学、急诊医学有机结合是战胜疫情的首要法宝。流行病学是临床科研设计最重要的方法学基础,预防医学是急诊医学研究实践的重要方向。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张笑春:
CT影像和中医药治疗携手共战病毒
CT影像是新冠肺炎“战疫中或后”的“侦查兵”。CT影像,作为新冠肺炎早期精准诊断手段,不仅可以鉴别新冠肺炎和新冠感染,还是早期临床诊断新冠肺炎,且精准评价肺炎严重程度、分流患者(轻型或普通型-方舱医院或定点隔离病房、重型-重症定点医院)、指导出入院或舱、促进有序分类治疗,监测疗效、帮助筛选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国内,防控重点人群包括单纯的新冠病毒感染(其他系统损害)、无症状新冠感染者(无肺炎)和复阳无肺炎者,中医药是主要预防手段,降低了发生肺炎的概率;无症状新冠肺炎患者和普通型及以上肺炎,中西医结合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降低了进展成重症及危重症者概率和死亡率。在国外,无症状感染者不做CT,无法鉴别是否患有肺炎,更谈不上治疗;轻型新冠肺炎也不做CT、无法精准评估肺炎严重程度,也不治疗,进展成重症及危重症概率大,因无特效药物杀死病毒,死亡率增高。
我年近70岁的老父亲、不幸感染新冠肺炎成为轻症患者。由于西医治疗无效,后转至雷神山中医C5病区经纯中医治疗,20天后复查CT示肺部炎症明显吸收痊愈出院,过了几天,又复查CT肺部急性炎症基本上完全吸收。这一例证既充分展示了CT影像作为“肺炎侦查兵”,早期精准直观形象地反应新冠肺炎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全过程,也直观的展现了中西医治疗新冠肺炎的效果。说明中医在这次新冠肺炎预防和治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