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17年来支气管哮喘研究工作回顾——访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何权瀛教授
中华结核和呼吸感染 1998年第1期第21卷 专家专访
1997年4月23~26日全国第二届哮喘学术研讨会在青岛举行,共有700多名代表到会,学术空气十分浓厚,表明我国的哮喘研究工作更加活跃。会议期间我们采访了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何权瀛教授,请他谈了对我国17年来哮喘研究进展的看法。
本刊编辑部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又有升高趋势,因而哮喘的研究备受关注。近几年国内有关哮喘的学术活动十分活跃,哮喘研究日渐全面和深入。这次全国约有700多名呼吸病专家聚集在青岛召开第二届哮喘学术研讨会,学术气氛十分活跃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我们听说您曾经系统地回顾过17年来国内发表的有关哮喘的论文,您能否谈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何教授 可以。首先我想简单地说明一下进行这次回顾性分析的背景和目的。1996年10月份我奉命起草我国“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疗效判断标准及教育和管理方案”讨论稿,为了全面地了解近年来我国有关哮喘研究进展情况,于是下决心系统地回顾一下1979~1995年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三种杂志上刊登的有关哮喘的论文,结果显示17年期间这三种中华级杂志上共发表有关哮喘方面论文377篇,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上发表论文的共319篇。按文章类别分,论著及论著摘要306篇,综述12篇,讲座24篇,述评专论6篇,会议记要5篇,诊断标准及防治方案4篇,讨论争鸣2篇,个案报告18篇。其中论著、论著摘要的内容涉及流行病学调查(17篇)、病因学调查(43篇)、发病机理(111篇)、临床表现(11篇)、实验室检查(39篇)、诊断及鉴别诊断(6篇)、治疗(86篇)、预防愈后(3篇),内容十分丰富。
本刊编辑部 通过回顾分析,您认为17年来我国哮喘研究主要成绩是什么?
何教授 回顾17年来我国哮喘研究工作至少在以下三方面的成就是令人欣慰和振奋的:
1.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于哮喘给予了越来越大的关注和投入,从历年来发表论文的数量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尤其是90年代以来这种增长趋势更加显著,每年发表的论文数达到80年代的3倍,而且可以预示今后若干年内这种增长趋势仍将会持续下去。
2.哮喘的研究日趋全面和深入,主要表现在80年代初对哮喘的研究大多限于病因调查,临床表现和治疗探讨,而80年代末,尤其是90年代以来研究进入了全面深入的阶段,突出地表现在对哮喘发病机理研究的论文数量剧增,而且几乎涉及到各个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标志着我国哮喘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3.在某些方面已经接近国际水平,比如90年代以来有关气道炎症、细胞因子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哮喘治疗中的作用,吸入疗法等研究明显增多,而且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
本刊编辑部 您认为我国哮喘研究工作中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
何教授 总观17年来我国哮喘研究工作,感到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1.临床研究及实验室研究论文多,流行病学研究的论文相对较少。医学研究方法可分为
3个部分:临床医学方法,实验医学方法和流行病学方法。三者形成不可缺少的鼎足之势,只有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才能从总体水平上总揽疾病的概况及流行趋势,才有可能从群体水平上对疾病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预防。17年期间发表的377篇论文中流行病学研究仅占7篇。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省市对于自己所处地区哮喘的患病率、影响哮喘患病率的各种因素等流行病学基本数据仍是心中无数,更令人焦急的是目前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尚缺乏全国范围内成人哮喘患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2.生物医学方面研究多,社会心理方面研究的太少。早在1974年布鲁姆就提出了医学应当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即应当从更广阔的背景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大家早已公认哮喘属于心身疾病,我们必须而且需要根据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来研究哮喘的防治,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全部论文中涉及心理方面的仅有2篇,而且只是摘要,至于社会因素在哮喘中的作用仍是一个空白。
3.单一因素研究的多,综合性研究相对较少。众所周知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因子诱(促)
发的疾病,发病机制极为复杂,涉及气道炎症、机体免疫、受体平衡诸多方面。防治哮喘也需要从多个环节着手,然而总观前17年的科研论文,无论是病因、发病机理、还是治疗上、大多为单因素研究,在病因调查方面仅有一篇论文属于多种病因分析。发病机理研究方面大多数论文常常只是报告1~2种介质或细胞因子的测定结果,这样就很难发现事物的全貌和内在规律。治疗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少有综合性研究和全面探讨哮喘治疗的报告。
4.探讨治疗的多,研究如何防治的甚少。虽然预防哮喘的发病较之治疗已经发生的哮喘具有更积极、更重要的意义已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但是实际工作中预防工作仍常被忽略,377篇论文中预防方面仅有2篇,哮喘教育问题仍是薄弱环节。
5.横向研究的多,纵向研究太少。进行研究工作除了需要在横断面上进行多点性综合研究之外,还需要进行纵向性研究,包括回顾性或前瞻性研究,这是科学的时空观在研究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在某种意义上讲只有从科学时空观上来研究一件事物,才能更透彻、清晰地阐明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在已发表的377篇论文中真正属于纵向研究的只有2篇,一篇是有关无症状的气道高反应性患者是否会发展为哮喘的为期2年的前瞻性研究,另一篇是过敏性鼻炎合并小气道病变患者7年内发生哮喘的流行病学调查。我们承认横断面研究在短时间内容易出成果,纵向研究,尤其是前瞻性研究需要历时3~5年,有时甚至十余年的持久努力,不容易在短时间内见到成果,然而这正是需要科学工作者献身的所在。
6.重复性研究多,开创性研究太少。长期以来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的模式大致是,看到国外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遂即进行验证或稍加改良,填补国内空白,有关哮喘的研究论文绝大多数属于这种模式,照此下去我们很难赶上,更不用说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本刊编辑部 您对今后哮喘研究工作有些什么具体建议吗?
何教授 初步考虑了一下,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下决心花大气力组织必要人力,争取必要的财力援助,在保证质量前提下进行一些必要的流行病学调查,力争做到对于本地区哮喘流行病学概况心中有数,而且今后每隔3~5年还应当进行一些必要的复查。
2.创造条件,尽量多进行一些多因素综合性研究,如全面调查摸清本地区哮喘发病病因和发病规律,尤其要注意饮食、药物、婴幼儿喂养方式对于哮喘形成的作用;在发病机制方面应当全面地探讨炎症细胞、炎性介质、细胞因子及其相互关系,寻找一种或几种无创性检测气道炎症水平的方法和指标;在生物社会心理模式指导下进行哮喘防治的研究等。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目前应特别注意加强哮喘教育与管理研究工作。
4.加强前瞻性纵向性研究,比如应当组织人力研究一下吸入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剂量到底多大最为合适,最佳吸入疗程为多久?
5.发挥中医中药优势,开创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治哮喘道路,比如可否考虑在缓解期以补肾为主,控制气道炎症。
6.提倡全国协调一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
最后需要说明一点,本次统计分析只是统计了3种中华级杂志,尚未包括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华儿科杂志及其他相关性较小的杂志,因此统计工作难免以偏概全的问题,不妥之处望大家指正。
收稿:1997-02-04 修回:1997-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