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舒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9年第9期第7卷 临床经验
作者:陆为民 单兆伟 沈 洪 吴 静 朱云华 朱长乐
单位:陆为民 单兆伟 沈洪 吴静 江苏省中医院 神鹿消化病研究所 江苏省南京市 210029;朱云华 朱长乐 江苏省中医院 病理科 江苏省南京市 210029
关键词:胃炎,萎缩性/ 治疗;癌前状态;胃舒胶囊;气虚血瘀;益气活血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 R 573.2
Subject headings gastritis, atrophic/therapy; precancerous condition, weishu capsule;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tonifying qi activating blood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肠上皮化生(IM)和(或)异型增生(Dys)是胃癌的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1],为目前的研究重点. 1995-08以来我们开展了胃舒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总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参照1982-10重庆全国胃炎诊治座谈会制定的《慢性胃炎的分类及纤维内镜诊断标准及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试行方案)[2]及1989-11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南昌会议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3],选择符合CAG伴IM和(或)Dys气虚血瘀证的患者共192例,门诊115例,住院7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28例,其中男66例,女62例;年龄26岁~65岁,平均49岁±15岁;病程0.3 a~40 a,平均14 a±10 a ;伴IM 119例,Dys 56例,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85例;对照组64例,其中男34例,女30例;年龄30岁~64岁,平均48岁±14岁;病程0.5 a~39 a,平均12 a±9 a;伴IM 57例,Dys 29例,Hp感染者43例. 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胃舒胶囊(每粒胶囊含生药0.5 g,由江苏省中医院制药厂生产,批号:950718)po,2 g/ 次,3次/ d;对照组:胃宁冲剂(每包20 g,苏中制药厂生产,批号:950611)冲服,20 g/ 次,3次/ d,疗程6 mo. 治疗期间停服一切影响本试验的药物. 临床症状采用统一的表格于用药前记录患者胃痛、痞满、纳差、乏力、嗳气、泛酸、口 曹杂、便溏、舌质、舌苔、舌下静脉、脉象等临床表现,以后间隔1 wk~2 wk记录一次,至疗程结束,临床症状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修订,按轻、中、重分别记为1,2,3分. 内镜征象按CAG内镜下诊断标准,主要观察胃粘膜颜色改变、血管透见、病变范围等,以胃窦、胃体大小弯分别记分[4],并结合临床实际,根据悉尼系统胃炎分类法[5]内镜部分对充血、水肿、糜烂、粘膜白相、颗粒增生、血管透见、胆汁反流等作详细记录,观察用药前后的变化情况,Hp鉴定采用本院简易2.5 g/ L碱性品红染色法[6]及14C呼气试验法. 病理诊断及分级:①参照1982年全国胃癌防治研究协作组病理组制定的标准[7],将萎缩、IM,Dys的轻、中、重分别记为1,2,3分. 各部位组织得分之和为各项目总积分;②治疗组部分病理切片行AB(2.5)/ PAS,HID染色,以区别肠化亚型,肠化亚型按Jass(1980)与Filipe(1985)标准分为完全型(Ⅰ型),不完全小肠型(Ⅱ型、Ⅱa型),不完全结肠型(Ⅲ型、Ⅱb型),并分别记为1,2,3分. 免疫组化采用ABC法,兔抗人CEA为Dako公司产品,鼠抗人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mAb及羊抗鼠ABC试剂盒均为美国Vector公司产品. CEA及PCNA均按文献进行半定量积分统计[8,9]. 参考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1984-07辽宁中医学院、江西中医学院和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萎缩性胃炎研究协作会议制定的疗效判定标准[10].
2 结果
2.1 临床总有效率及内镜、病理疗效 治疗组治愈39例,显效50例,有效2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1.4%;对照组治愈9例,显效15例,有效23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73.4%,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内镜疗效评定,治疗组治愈32例,显效37例,有效21例,无效38例,有效率70.3%;对照组治愈9例,显效11例,有效14例,无效30例,有效率53.1%,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病理疗效评定,治疗组萎缩治愈34例,显效37例, 有效11例,无效46例,有效率64.1%;IM治愈24例,显效29例,有效26例,无效40例,有效率66.4%;Dys治愈17例,显效11例,有效10例,无效18例,有效率67.9%. 对照组萎缩治愈10例,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35例,有效率45.3%;IM治愈5例,显效9例,有效10例,无效33例,有效率42.1%;Dys治愈1例,显效2例,有效5例,无效21例,有效率27.6%. 两组比较,治疗组对萎缩、IM,Dys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内镜征象,萎缩、IM,Dys积分改善情况分别见表1,表2,表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比较 (±s)
临床症状 |
治疗组 |
对照组 |
n |
前 |
后 |
n |
前 |
后 |
胃痛 |
77 |
1.7±0.8 |
0.6±0.8c |
38 |
1.7±0.8 |
0.9±0.7c |
痞满 |
114 |
3.0±1.4 |
0.7±0.7bc |
56 |
2.8±1.4 |
1.4±0.9c |
纳差 |
89 |
1.8±0.9 |
0.7±0.6bc |
50 |
1.9±0.9 |
1.7±0.8 |
嗳气 |
97 |
1.9±0.9 |
0.8±0.7c |
49 |
1.8±0.8 |
1.4±0.9 |
口 曹杂 |
62 |
1.2±0.6 |
0.3±0.5c |
30 |
1.2±0.7 |
0.4±0.6c |
乏力 |
107 |
2.0±0.9 |
1.0±0.7c |
53 |
1.9±0.9 |
1.1±0.8c |
便溏 |
80 |
1.6±0.8 |
0.4±0.5bc |
36 |
1.5±0.7 |
1.4±0.7 |
舌脉瘀阻 |
64 |
1.3±0.6 |
1.1±0.7 |
33 |
1.3±0.7 |
1.2±0.8 |
总积分 |
|
14.9±4.9 |
5.5±2.4ac |
|
14.0±4.2 |
8.9±3.0c |
aP<0.05,bP<0.01 vs对照组;cP<0.01 vs治疗前.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内镜征象改善情况比较 (n %)
内镜征象 |
治疗组(128) |
对照组(64) |
前 |
后 |
改善率(%) |
前 |
后 |
改善率(%) |
充血 |
97 |
11 |
88.7 |
48 |
9 |
81.3 |
水肿 |
81 |
8 |
90.1 |
43 |
7 |
83.7 |
糜烂 |
72 |
9 |
87.5a |
45 |
12 |
73.3 |
粘膜白相 |
116 |
40 |
65.5ac |
57 |
36 |
36.8c |
颗粒增生 |
93 |
51 |
45.2c |
39 |
23 |
41.0c |
血管透见 |
85 |
42 |
50.6c |
40 |
23 |
42.5c |
胆汁反流 |
69 |
6 |
91.3b |
34 |
16 |
52.9 |
aP<0.05,bP<0.01 vs对照组;cP<0.05 vs充血、水肿、糜烂.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萎缩、IM,Dys积分变化比较 (±s)
病理 |
治疗组 |
对照组 |
n |
前 |
后 |
n |
前 |
后 |
萎缩 |
128 |
4.9±2.2 |
2.5±1.4bd |
64 |
4.9±2.1 |
3.7±1.3b |
IM |
119 |
2.9±1.7 |
1.2±0.9bc |
57 |
3.0±1.6 |
1.8±1.4b |
Dys |
56 |
2.6±1.5 |
1.0±0.9bc |
29 |
2.5±1.4 |
1.7±0.9a |
aP<0.05,bP<0.01 vs治疗前;cP<0.05,dP<0.01 vs对照组.2.2 根除Hp情况 治疗组与对照组皆有根除Hp的作用,治疗组阴转率为36.5%(31/ 85),有效率为77.6%(66/ 85);对照组阴转率为30.2%(13/ 43),有效率为69.8%(30/ 43),治疗组虽较对照组为高,但统计处理无差异显著性(P>0.05).
2.3 肠化亚型、CEA,PCNA积分 治疗组20例患者治疗前肠化亚型、CEA,PCNA积分分别为3.7±1.2,5.0±2.2,2.8±1.6,治疗后均有下降,分别为2.2±0.9,2.3±1.5,1.1±0.8,与治疗前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3 讨论
CAG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胃脘痞满、隐痛、纳差、乏力、消瘦等,一般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1989年定为“胃痞”. 胃腑与外界相通,最易受戕,《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云:“盖胃者汇也,乃冲繁要道,为患最易”,或由“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或因“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或因外邪侵袭(如Hp感染),胃膜受损等,诸多因素,皆可伤及脾胃,久则脾胃虚弱,生化无权,气血俱虚,胃络失养,始成胃粘膜腺体萎缩之疾. 本病迁延日久,反复不愈,久病必瘀,如《素问·痹论》云:“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读医随笔·承制生化论》也云:“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临证指南医案·积聚》提出:“初病气结在经,久病则血伤入络”,《脾胃论》则更明确指出:“脾胃不足,皆为血病”,况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易损易滞,易虚易实,气病、血病多见,最终导致CAG癌前病变气虚血瘀的病理基础,脾胃气虚为其本,胃络血瘀为其标,本病乃标本、气血同病.
胃司受纳,也能磨化,程应旄《医经句测》中指出:“胃无消磨健运则不化”,然胃之腺体甚或粘膜既已萎缩,焉能磨化,脾运源何而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胃络瘀阻,脏腑失养,脾胃益亏,瘀血益甚,如此恶性循环,则是导致CAG→IM→Dys→胃癌多步骤转化的主要环节. 根据健脾益气、活血消痞、标本兼顾的治疗原则,制成胃舒胶囊,治疗气虚血瘀之CAG癌前病变,其临床总有效率、内镜及病理疗效皆高于胃宁冲剂对照组(P<0.05),且在改善胃粘膜萎缩,IM,Dys方面的作用也较胃宁冲剂好(P<0.01,P<0.05). 关于胃舒胶囊的治疗机制,笔者认为可能有:①诱导、促进细胞的分化成熟:胃舒胶囊治疗后,异型增生、肠化及其亚型、CEA表达的积分值均显著下降(P<0.05),提示该胶囊可诱导和促进肠化细胞、异型增生细胞的分化成熟,阻止其发生癌变或使其逆转为正常. ②抑制细胞的异常增殖:临床研究表明,20例患者治疗后PCNA积分显著下降(P<0.01),提示胃舒胶囊可能通过纠正其增殖动力学的异常而达到治疗目的,阻断其向胃癌的转化. ③根除Hp:Hp感染被公认为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本研究发现,胃舒胶囊在治疗CAG癌前病变的同时,对Hp也有一定的根除作用,其阴转率达36.5%,有效率达77.6%,现代药理研究胃舒胶囊中所含有的白芍、丹参、黄芩等对Hp均有直接的杀灭作用,而Hp的清除,使胃粘膜炎症、充血、水肿、糜烂等消失,细胞增殖活性下降,促进CAG的恢复,阻断和逆转其癌前病变.
注:江苏省中医管理局资助项目,No.9527
通讯作者 陆为民
4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 实用内科学. 第10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585
2 李益农,萧树东,张锦坤. 慢性胃炎的诊治问题. 中华内科杂志,1983;22:261-262
3 周建中,陈泽民,危北海. 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318-319
4 戴高中,单兆伟. 胃舒合剂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4;2:8-11
5 郑芝田. 胃肠病学.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68-269
6 王黎,朱云华. 简易的幽门弯曲菌染色法.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89;5:185
7 全国胃癌防治研究协作组病理组. 胃及十二指肠粘膜活检病理. 第1版.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135-142
8 柳志向,汪平,汪国光. 癌胚抗原和凝集素受体在胆囊病变中的观察. 江苏医药,1995;21:735-736
9 Jain S, Isabei N, Filipei PA. Application of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 immunosining in gastric carcinoma. J Pathol, 1990;161:351-353
10 李恩复. 凉润通降法治疗萎缩性胃炎523例疗效分析.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2;16:33-36
收稿日期 1999-04-15 修回日期 1999-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