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胃病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分型及甲襞微循环检测的研究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分型及甲襞微循环检测的研究

世界华消化杂志 1999年第12期第7卷 临床经验

作者:李宝山 李桂珍 吴晓英 程峻立 李岩 李岚 路三军 侯彩兰

单位:李宝山 李 岩 (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内科 河北省邯郸市 056002); 李桂珍 侯彩兰 (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中医科 河北省邯郸市 056002); 吴晓英 程峻立 李 岚 (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功能科 河北省邯郸市 056002); 路三军 (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病理科 河北省邯郸市 056002)

关键词:胃炎/诊断;甲襞;微循环;辨证分型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 R573.31

  Subject headings gastritis/diagnosis; nailfold; microcirculation; syndrome differed classification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患者组143例,其中男80例,女63例;年龄20岁~68岁,平均为(45±1.1)岁. 系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均具有上腹不适,疼痛,腹胀,反酸等症状,经纤维(电子)内镜和活检病理检查证实为浅表性胃炎,并除外伴有胃溃疡,胃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病变. 健康对照组130例,其中男性76例,女性54例,年龄21岁~75岁,平均为(46.8±1.3)岁.

  两组均除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及肝、肾功能不全等影响甲襞微循环者,两组的性别和年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由两名中医师按1989年南昌会议所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对患者组进行分型[1]. 分为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 同时由功能检查员按微循环学会规定的操作方法,选用徐州医学仪器厂生产的WX-9B型微循环仪进行左手无名指甲襞微循环检查,中医师和功能检测员分别进行记录.

  2 结果

  中医分型及甲襞微循环的观察结果和分析详见表1~5.

表1 患者组与对照组甲襞微循环积分值的比较 (±s)

组别 n 管袢形态 管袢流态 管周状态 总积分值 异常程度
正常
对照组 130 1.98±0.10 0.04±0.02 0.04±0.03 2.03±0.11 85 42 3 0
患者组 143 2.81±0.07 0.62±0.05 0.63±0.08 4.02±0.12 17 75 54 0
P值   <0.01 <0.01 <0.01 <0.01   0.01

表2 患者组中不同分型的甲襞微循环积分值 (±s)

组别 n 管袢形态 管袢流态 管周状态 总积分值
A 肝胃不和 21 2.99±0.20 0.72±0.16 0.91±0.24b 4.65±0.33b
B 脾胃虚弱 43 2.72±0.15 0.52±0.07 0.63±0.14 3.90±0.25
C 脾胃湿热 43 2.95±0.14 0.54±0.07 0.60±0.15 3.97±0.18
D 胃阴不足 11 2.46±0.16 0.84±0.22a 0.53±0.20 3.83±0.50
E 胃络瘀血 25 2.68±0.21 0.73±0.10 0.54±0.14 3.91±0.27

aP<0.05,vs B,C组;bP<0.05,vs B,C,D,E组.

表3 对照组及患者组间的甲襞微循环形态变化

组别 输入支管径μm 输出支管径μm 袢顶管径μm 清晰度 管袢排列 管袢条数 畸形率
清晰 模糊 整齐 不齐
对照组 8.88±0.51 10.49±0.54 11.75±0.64 128 2 128 2 16.47±0.62 1.65±0.58
患者组 5.35±0.33e 4.93±0.33e 7.18±0.39e 131 4 139 4 12.33±0.21e 31.62±1.67e
A 肝胃不和 6.83±1.22 5.02±0.81 5.11±0.80c 18 3 21   12.22±0.46 30.99±3.25
B 脾胃虚弱 5.39±0.51 4.82±0.55 6.92±0.64 38 5 41 2 13.02±0.42 30.00±3.22
C 脾胃湿热 4.76±0.57a 4.97±0.66 6.84±0.64 41 2 43   11.99±0.40 32.84±3.24
D 胃阴不足 4.17±0.52a 6.92±1.48 9.31±1.59 10 1 11   12.00±0.50 24.94±6.50
E 胃络瘀血 5.45±0.82 3.98±0.76b 8.93±1.18  24 1  23 2 11.97±0.46 34.58±3.85d

aP<0.05, vs A,B,E组;bP<0.01, vs A,B,C,D组;cP<0.05, vs B,C,D,E组;dP<0.05, vs B,D组;eP<0.01, vs 对照组.

表4 对照组与患者组甲襞微循环流态变化

组别 血流速度(μm/s) 红细胞聚集度 线流、粒线流 粒流(%) 微血栓1~2
对照组 791.47±19.40 120 10   122 8(6.1)
患者组 413.61±12.29b 73 68 2 53 90(63.0)b
A 肝胃不和 388.00±29.68 10 10 1 10 11(52.4)
B 脾胃虚弱 447.97±25.38 25 18   19 24(55.8)
C 脾胃湿热 422.83±18.41 25 17 1 23 21(47.7)
D 胃阴不足 367.82±46.87a 5 6   4 7(63.6)
E 胃络瘀血 385.16±30.00 8 17   7 18(72.0)

  aP<0.05, vs B,C组;bP<0.01, vs 对照组.

表5 对照组与患者组各型甲襞微循环袢周状态变化

组别 袢顶出血 汗腺导管数(>2个) 乳头下静脉丛 乳头形态 渗出
不见 一排 二排 三排 平坦 波纹 浅波 轻度
对照组 130   1 124 6     1 130   129 1
患者组 137 6 1 64 71 7 1 11 85 47 122 21
肝胃不和 20 1 0 12 6 2 1 3 8 10 17 4
脾胃虚弱 42 1 0 20 20 3   4 23 16 36 7
脾胃湿热 41 2 1 22 26 0   3 27 13 37 6
胃阴不足 11   0 4 7 0   1 5 5 10 1
胃络瘀血 23 2 0 11 12 2     12 13 22 3

  从表1看出,慢性浅表性胃炎组与健康对照组从管袢形态,流态,管周状态及总积分,经过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显著性. 表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在甲襞微循环形态,流态,状态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变,提示甲襞微循环的改变在很大程度可以反映胃的病变情况.

  从表2总积分值看出,中医分型不同,甲襞的形态,流态,状态的积分值和总积分值也有不同,以肝胃不和为最著,肝乃将军之官,疏泻条达. 肝胃不和,肝气犯胃,气机不畅,因而影响微循环.

  表3显示,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及胃络瘀血型其输出支管径小于输入支管径,此型与柴氏报道相符[2]. 脾胃湿热和胃阴不足二型虽输出支管径大于输入支管径,但其这五型输出支管径都较对照组细.

  表4示胃阴不足型和胃络瘀血型血流速度缓慢,其粒流分别为63.6%和72%. 胃阴不足型和胃络瘀血型,病史一般都较长,胃阴不足,气滞日久,必导致血脉凝涩. 气为血之母,血瘀即致血流缓慢,甚至停滞,郁积,而导致微循环障碍,胃络瘀血型,瘀血必然使血流较慢.

  表5诸项改变皆不太明显.3 讨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中医学胃痞范畴,并兼见胃痛、嘈杂等症,临床常见,多反复发作. 本研究通过中医分型,探讨其分型不同及与甲襞微循环之间的关系,因为微循环障碍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理改变.

  本研究所观察的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医分型尽管各异,但皆有较明显的甲襞微循环障碍,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虽然在胃,但其病理改变并不是只局限于胃部,而是在其全身,所以诊治其胃疾时,不能只是局限于胃,而要从全身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来考虑.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从甲襞微循环管袢形态、管袢流态、管周状态和总积分皆有明显差异,说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不同程度的存在甲襞微循环障碍,甲襞微循环的改变也反映了胃疾的情况,从病理活检来看,皆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的浸润,必将影响其局部的微循环. 我们测定甲襞微循环障碍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可反映胃粘膜的微循环障碍. 有文献报道胃炎患者甲襞微循环的改善,临床症状必获得缓解,甲襞微循环的改善与内镜和病理情况的改善是一致的[3]. 我们认为甲襞微循环的改变与胃粘膜微循环的改变有着一致性的关系. 随着中医分型的不同,从甲襞微循环宏观上来看,肝胃不和型主要表现为管周状态的异常明显,而胃阴不足型主要表现为管袢流态的异常,从总积分值来看以肝胃不和组为最著,脾胃湿热型和胃阴不足型输入支管径较细,而胃络瘀血型输出支管径明显比其他型细,畸形率较其他型高,胃络瘀血型多患疾时间已久,脾气不足,不能行血而形成血液瘀滞,导致微循环障碍.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分型尽管不同,但其在甲襞微循环表现方面都有以下共同的特点,即输入支和输出支管径及袢顶管径皆变细,畸形率较高,血流速度缓慢等. 所以笔者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不管中医分型如何,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甲襞微循环障碍,所以在治疗此类疾病时,西医在注重根除Hp同时,在中医治疗方面,辨证论治时,一定要注意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以疏通经络,改善微循环,使血流速度加快,有利于炎症组织的修复.

  致谢 本文统计学处理承蒙郭增同志大力协助,谨此致谢!

  河北省科委资助,No.97276153D

  通讯作者 李宝山

  参考文献

  1 王秀芹,刘坤范,刘新华. 疾病诊断标准. 第1版. 大连:大连出版社,1992:569-575

  2 柴可群,柴可夫,吴滇. Hp相关胃炎患者甲襞微循环观察及其疗效的关系. 浙江中医杂志,1994;(3):130-132

  3 崔荷琴,胡家桂. 消化性溃疡,胃炎及上消化道出血102例甲襞微循环改变的观察. 河南中医,1998;1:36-37

收稿日期 1999-06-15 修回日期 1999-11-08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Oddi括约肌松弛不良:硝苯吡啶改善胆囊排空作用研究
焦点新闻
·急性白血病儿童血脂、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变化
·CD<sub>44</sub>v3基因蛋白在恶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
·血液稀释疗法治疗冠心病临床研究
·冠心病中医证型与胰岛素抵抗、脂质及红细胞膜ATP酶关
·辨证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98例临床观察
·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证候特点分析
·冠心病ST段变化与甲襞微循环关系观察
·心血通对冠心病患者球结膜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