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自身免疫性肝炎动物模型建立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和全军传染病专科中心罗洋、郝飞等,为了有效地防治慢性肝炎,对1990年Lohse等成功地复制出免疫肝损伤动物模型做适当改进,并成功复制出C57BL/6小鼠自身免疫性肝炎动物模型。该项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委院士基金资助、并列入国家科技部重点项目及全军医药重点项目。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原因不明,伴循环自身抗体和高球蛋白血症的慢性炎症反应性肝病。目前,涉及自身免疫性肝炎病因学的研究很多,化学物质、药物、毒素及感染(病毒、细菌)均可作为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诱因,而绝大多数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病因仍不清楚。
课题研究人员从LSP着手,建立自身免疫性肝炎小鼠动物实验模型。LSP是一种主要分布在肝细胞膜上的复合物,它含有多种抗原,其中至少一种是具有器官特异而无种特异性的抗原,LSP来源于肝细胞膜,但LSP的本质还不清楚。当用LSP加弗氏完全佐剂免疫小鼠时,将激活T细胞对肝细胞膜的免疫攻击。研究中除肝脏损伤变化较大外,其它器官均未发现有明显变化。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病不是肝炎病毒对肝细胞直接损伤引起,而是由于肝炎病毒侵入肝细胞后,激发人体的免疫机制而引起的一种免疫损伤。在建立动物模型时发现,随着免疫次数的增加,病理模型组小鼠出现进食差,活跃性差,毛干涩稀疏也符合慢性肝炎的特点。病理模型组小鼠血浆白蛋白降低表明,小鼠肝细胞受免疫损伤后合成蛋白的能力下降,这也与临床上慢性肝炎患者血浆白蛋白降低,白/球比值倒置一致。病理分析也发现与慢性肝炎的发病过程相似。羊抗小鼠IgG免疫荧光检查发现,肝细胞表面有大量IgG沉着,体液免疫参与了肝细胞的免疫损伤,同时也为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创造了条件。炎细胞中以淋巴细胞为主,肝细胞的损伤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身免疫性肝炎动物模型的建立在研究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和发病机理上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同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上也是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
原载:《中华肝脏病杂志》2001年9卷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