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血吸虫病七例误诊分析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 1999年第3期第12卷 传染病误诊误治专栏
作者:汪德胜
单位:汪德胜(安徽省黄山市人民医院[245000])
关键词:蠕虫病;血吸虫病/诊断;误诊;结肠肿瘤/诊断;结肠炎/诊断
Key words Helminthiasis Schistosomiasis/diagnosis Diagnostic errors Colonic neoplasms/diagnosis Colitis/diagnosis
慢性血吸虫病临床上少见,往往因警惕性不高和对临床特点认识不足,导致误诊。我院1992年10月~1998年6月进行结肠镜检查572人次中,经活检病理及手术后病理证实为慢性血吸虫病7例,临床分别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肠结核等,占同期受检人数1.22%。现将有关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42~79岁,平均55.2岁。6例来自血吸虫病流行区,1例有疫水接触史。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约5年,多数在1~2年。7例均曾在当地医院按溃疡性结肠炎或肠结核等接受治疗。
1.2 主要临床表现 以腹泻、粘液血便或便血为主,大便每日2~6次不等。7例均有腹痛,5例伴低热、消瘦、无力等,2例腹部可触及包块,6例伴不同程度脾肿大。
1.3 误诊情况
1.3.1 临床误诊 在外院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4例,回盲部肿瘤2例,肠结核1例。本院亦误诊为结肠癌和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镜检查申请单上无一例考虑结肠血吸虫病。误诊时间多数在1~2年,最长1例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近4年。
1.3.2 X线误诊 结肠镜检查前,每例常规行X线气钡双重造影,1例提示结肠过敏;2例提示回盲部变形,钡充盈缺损,诊断为回盲部肿瘤;4例结肠钡充盈缺损,肠粘膜紊乱及中断,诊断为乙状结肠癌。
1.3.3 内镜下误诊 内镜下肉眼所见,回盲瓣变形2例,伴有散在黄褐色颗粒,表面糜烂,触之出血,诊断为回盲部肿瘤;病变位于乙状结肠4例,其中3例肠腔变形,表面呈岛状结构及颗粒样改变,肠壁僵硬,肠腔狭窄,诊断为结肠癌或肠结核;1例呈溃疡样改变,稍凹陷,表面不平,有分泌物,周边水肿,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位于直肠1例,呈半球形向肠腔内隆起,表面糜烂伴出血,诊断为直肠癌。
1.4 确诊方法 7例均在结肠镜检查中行多方位多块取组织活检,经病理压片找到血吸虫卵结节。4例行外科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报告证实为增殖型结肠血吸虫病,其中1例合并阑尾血吸虫病。
2 讨论
2.1 误诊原因 目前血吸虫病在临床上已不多见,在血吸虫病流行区亦很少发现,而慢性血吸虫病更容易被忽视,加上不少临床医师对本病缺乏认识和重视,故在诊断上只考虑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和肠结核等多发病,没有进行血吸虫病相应的检查,容易造成误诊。另外,慢性血吸虫病无论在临床表现上以及X线检查和内镜下观察,均与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肠结核颇多相似之处,尤其与结肠癌难以区别,当前结肠癌发病率上升,结肠炎又属常见病,很容易把本病的诊断引向误区。
2.2 减少误诊的措施 通过本组病例误诊教训,笔者认为,拓宽知识面,提高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对疾病作全面分析和进行必要的检查,可以减少误诊。同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2.2.1 对有肠道症状、有大便性状改变者,特别是来自血吸虫病疫区或有疫水接触史者,应详细追问病史,进行全面检查。对已接受过治疗效果不好、症状反复发作者,更要进行有关检查,如直肠指检、X线气钡双重造影和结肠镜检查等。结肠镜检查要多方位多块组织取活检行病理检查。对可疑病例一次结肠镜检不满意,可重复镜检及病理学检查。
2.2.2 人体感染血吸虫后,病变主要位于降结肠、乙状结肠以及直肠,但也可见于门脉系统的其它静脉及其它器官,本组2例病变位于回盲部,其中1例合并阑尾血吸虫病。因此,对于疑有慢性血吸虫病者,肠镜检查除仔细检查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外,肠镜应尽量插到回盲部。
(收稿时间1998-10-05 修回时间1998-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