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防制工作的几点建议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1999年第5期第15卷 调查防制
作者:朱维正
单位:解放军农牧大学兽医学院(吉林,130062)
狂犬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犬和多种野生动物是本病的储存宿主,是人类感染的主要传染源。我国政府对狂犬病的防制一直很重视,在各个时期就制订出了有关的法规和条例,并多次召开全国性的行政会议、学术会议并派员参加国际间学术交流,这对我国狂犬病的防制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由于对防制工作的整体战略发展缺乏预见性、对防制措施的片面理解、对狂犬病的流行病学缺乏全面了解和对防制工作的持久性和连续性认识不足,因此,多年来疫情出现反复,防制效果不甚明显,有些地区人兽间狂犬病的流行仍较严重。随着近年来对狂犬病科研工作的进展,防制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对狂犬病防制的认识有了提高。现就狂犬病防制中的几个问题,谈几点意见。
1 狂犬病的流行特点
1.1 传染源众多,分布广泛,带毒、排毒时间长 现已查明,除犬外,家畜中的猫、野生动物中的狐、狼、豺、浣熊以及美洲和非洲的吸血蝙蝠等都是重要的传染源。在一些已消灭了家畜间狂犬病的国家(如美、英、日、加等),狂犬病的传染源已由家畜“易位”于野生动物。如美国1951~1980年30年间的动物检疫结果表明,犬狂犬病的抗体阳性率由45%降至13%,而野生动物的阳性率由21%上升至73%。这种传染源的“易位”是带有普遍性的。我国是否也已出现“易位”现象,虽未见有关资料的报道,但被野生动物咬伤所致的人、畜狂犬病病例,已日渐增多。如四川省1984~1994的10年间调查统计,伤人的动物共有6种,其中犬伤占98.76%,其次为猫,而野生动物如鼠、狐、獾、水獭等4种动物占1.24%。其它如黑龙江、新疆、湖北等省也都相继报道了由疯狼、熊、野猪等咬伤所致人、牛、骆驼、羊、猪等动物狂犬病的病例。由此可见,本病的传染源正在扩大。这种传染源的多样化,给本病的防制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增加了难度。
1.2 传播途径多 以往认为咬伤感染是本病唯一的感染途径。现已查明,本病还可通过带毒犬、猫的舔、接触伤口或粘膜而感染,人和动物还可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感染。另据山东、河南等省的报道,当地犊牛发生的狂犬病均无犬、猫咬伤史,其传播途径又是什么?这都是值得进一步查明的问题。
1.3 流行规律复杂 如我国野生动物的感染率的高低及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多大作用?传播途径除咬伤外,还有哪些?犬咬伤与临床发病的关系?“健康犬”、猫的带毒率有多高?家畜和野生动物的预防免疫的和疫苗的改进提高等问题都未作细致的调查和研究。某些流行特点和规律仍不清楚。因而防制措施的针对性较差,防制效果也不明显。
普遍认为存在有“健康犬”带毒。如储菊仁曾统计909例狂犬病死亡者生前被外观正常犬咬伤者占17.82%。广东罗会明等于1990~1991年间对1 258只“健康犬”用荧光抗体法作脑带毒率调查,结果其带毒率为10.81%~30%,平均为17.93%。
2 国外预防、控制狂犬病的主要措施
2.1 对家犬大面积的预防免疫是控制和消灭狂犬病的根本 80多个本病流行国家的调查显示,在人狂犬病病例中有98%以上是由犬传播的。因此,预防人的狂犬病,除对人进行有效的预防接种外,必须对犬和野生动物实行全面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在一些养犬较多的国家里,对动物大面积、强制性的疫苗接种以控制狂犬病,已取得预期效果。如美国1940年发病数为5000例以上,1965年不到10例,近几年仅个别病例发生,当前已把控制狂犬病的重点放在野生动物的免疫接种上。秘鲁的利马、卡劳两城市是狂犬病连年猛增的城市。他们组织人力在短期内对犬27.3万只,猫的免疫率达75%,免疫后36个月仍有54%的犬血清中和抗体效价>1.0IU/ml,疫苗接种后3年2个月内再没有人、畜狂犬病例的发生。
2.2 不断改进人、畜狂犬疫苗的质量,改进免疫程序,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 人用疫苗已由动物组织苗→细胞培养苗→浓缩纯化苗→处于研究阶段的亚单位苗或合成疫苗及基因重组苗。在免疫方法上由皮下注射14~21针(每针2ml)→5针(每针0.5~1ml)→皮内多点免疫(多针,每针0.1~0.2ml);及由暴露后免疫→暴露前预防免疫。
动物用疫苗由羊脑灭活苗→BHK21乳地鼠肾细胞灭活苗→基因重组苗。在免疫方法上由皮下注射→口服免疫。
2.3 在消灭家犬间狂犬病的情况下,目前的防制重点已转移至对野生动物的免疫。目前尚无资料可证明灭犬可控制狂犬病的传播。只有加强对家犬和野生动物的免疫才是预防人畜间狂犬病的有力措施。因此,即使在消灭了人畜间狂犬病的今天,他们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采用空投疫苗诱饵以预防野生动物狂犬病,并已取得明显的防疫效果。某些欧洲国家采取上述措施后,1994年的发病率已降至1989年的20%以下,现欧美许多国家都已开始行动。
3 国内预防控制狂犬病的主要措施
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制订的有关法规、通知,对预防和控制狂犬病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但在具体执行中,往往把“管、免、灭”的综合防制措施片面理解、执行为“禁养、限养和捕杀家犬”的措施。结果,国家提出的奋斗目标未能完全实现,有的省(市)的疫情反而有上升趋势。据国内某专家的统计,在1949~1969年内全国总发病数不足1000例,而1970年1979年每年的病例为1000~4000例,1980年后的10年间,每年为5000~8000病例。又据1989年7月在烟台召开的“全国狂犬病免疫学术讨论会”的会议纪要中提到:“近年来,我国狂犬病呈急剧上升趋势,1987年山东省上升4.5倍,黑龙江上升80%,湖北、福建、贵州、江西、河北、广西等省(区)上升约20%以上,病死率100%,居各种传染病之首位。但国内有些省(区)在深入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把防制工作重点放在大面积的家犬免疫接种后,狂犬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取得了很好的防疫效果。如四川省自1984年始,将“禁养区”改为“限养区”,加强对限养区犬只的管理,实施以犬只免疫为主的“管、免、灭”综合防制策略,犬只免疫率连年达75%以上,从而1994年的狂犬病发病率比1984年降低了105倍,防制效果卓著。其它如吉林、河南、广东、青岛、广西玉林等省(市)都采用大面积家犬免疫接种后,狂犬病的发病率都有明显下降。
4 对我国狂犬病防制工作的几点建议
4.1 要组织人医、兽医部门的科技人员进行全国性的流行病学调查,特别是广大农村中狂犬病的流行规律、流行特点应作进一步调查,如传染源的种类、野生动物在传播中的作用,“健康犬”的带毒程度和在疫病流行中的作用,传播途径等,作为制订防制措施的依据。
4.2 组织国内各方面的技术力量,开展狂犬病疫苗的研究,以达到免疫剂量小、产生中和抗体迅速、接种反应轻微或无、免疫期长和价廉的要求。目前人用地鼠肾狂犬病疫苗尚有一定程度的副反应,应研制纯化的新一代疫苗。在动物用疫苗方面,尤其是口服苗,应组织力量,加强研究,在取得部分实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扩大试验,推广使用,这对预防和控制狂犬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应在疫苗诱饵、投放方式、免疫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为预防野生动物狂犬病打下基础。
4.3 加强对犬的管理。据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证明,目前城市发生的人狂犬病,约有98%的病便与被犬咬伤有关。因此,必须加强对犬的管理。怎样管理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狂犬呢?事实证明,犬作为一个生物种从1万多年前留存下来,并被驯化成家畜之一,说明它对人类对社会都是有用的,灭犬既违背了生物间的生态平衡,而且也是杀不尽的,更不能以此来预防狂犬病。相反。国内外的很多资料足已证明,只要持之以恒地使用有效的狂犬疫苗,使其免疫覆盖率连续数年达到75%以上时,就可有效地控制狂犬病的发生。管犬,还要健全犬只登记、立册制度,实行强制性免疫接种,除每年的定期免疫外,对以后长大的幼犬和新增犬的补免和捕杀不免犬和野犬,及时做好疫情监测、疫情报告、加强进口犬的检疫等,都是很重要的犬只管理工作。
4.4 做好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医务人员对狂犬病的正确认识,增强免疫接种信念,树立狂犬病可以预防和消灭的信心。
4.5 从中央到地方各有关部门成立各级专门组织——狂犬病防制办公室,统一领导和指挥,制订狂犬病法制、法规,各级主管部门必须把防制工作列为经常性的工作,坚持不懈地抓,掌握疫情和流行病学资料,保证疫苗的质量和供应,切实把防制工作落到实处。
1998年9月4日收稿 1999年12月20日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