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第九节 普通外科疾病

冻伤

过度寒冷的环境可引起冻伤。风速大、空气潮湿和全身抵抗力低下更易诱发。冻伤分全身性和局部性两大类,前者又称冻僵,后者又分冰点以下和冰点以上低温环境引起。冬季常见的冻疮就是冰点以上引起的冻伤。冻伤组织因血管强烈痉挛而发生缺血。温度过低使组织内水分形成冰结晶,细胞代谢因缺水而遭到严重损害。当转入冰点以上的环境时,冰结晶融化又可引起组织和细胞的损害。冻僵时四肢发凉、苍白或呈紫绀,病人感觉迟钝,四肢无力,嗜睡,最后出现昏迷、呼吸抑制和循环衰竭而亡。局部件冻伤也分Ⅰ度(表皮损伤,皮肤充血水肿)、Ⅱ度(真皮损伤,出现水泡)和Ⅲ度(皮肤全层损伤,庆肤坏死)三种,严重的连肌肉和骨骼也坏死,有称之为Ⅳ度冻伤的。

重在预防,注意防冻,服装和鞋袜大小要适合,防止过紧和潮湿,皮肤暴露部位尤其是鼻尖、耳廓和指(趾)要加以保护,如使用口罩、手套和防风耳罩等,涂凡士林油剂可减少皮肤散热。采用饮酒的方法来防冻是不合理的,饮酒虽可使人感觉温暖,但酒后身体散热增加,不利于防冻,酗酒后倒卧雪地更易冻僵。

抢救冻僵病人时,迅速抬置病人于20~25℃室温的房间,加盖棉被或毛毯,也可将病人浸入40~42℃浴盆中,水温自34~35℃开始,5~10分钟后提高水温至42℃,运送至医院途中要做好保暖措施。

冻伤局部保暖,切忌用火烤,冷敷或用雪搓擦。主张快速复温,即将受冻的肢体浸泡在38~42℃的温水中,争取在5~7分钟内复温,使冻僵组织软化、皮肤和指(趾)甲出现潮红为止,复温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以减少融化反应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