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近年来,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剧增,除了黄种人具有糖尿病遗传易感性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客观原因外,现代人饮食失衡、过食肥甘、工作节奏快、心理压力大、运动量减少等也是导致糖尿病高发的重要外部因素。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在《黄帝内经》中,消渴病已被视作为一类疾病进行详细阐述。秦汉时期张仲景论述了本病的症状、脉象及治疗方药,将消渴作为正式病名确立下来。隋唐医家明确消渴分型证治。宋金元时期提出了三消分证,并强调了火热在消渴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明清时期提出了阳虚致消说和三消皆本乎于肾之说,但多数医家还是认同阴虚燥热之说,力主滋阴清热。到了近代,气阴两虚又成消渴病主要病机,可见益气养阴一直以来是消渴病的治疗大法。
《素问·奇病论》云:“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此段经文明确提出了脾瘅的病名、病因、病机以及临床表现和治疗大法。其病因可总括为食多,病机是营养过剩。此过剩一是指“数食甘美”,即过食鸡鸭鱼肉等肥甘之品;二是指“五气之溢”,气者,能量也,摄入能量过多,达到“溢”的程度。其临床表现:肥胖、中满、内热、口甘等。经文所述与现代医学糖尿病前期或早期、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脂肪肝、高血压前期、高代谢综合征以及肥胖症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非常吻合。
功效:健脾理气,化湿泄热。
服法:一次20粒,每日2次,饭后服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