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因灭蜀有功,被尊为晋王。一日,一位大臣对司马昭说:“近日襄武县,天降一奇人,到处游说:‘天下换主,立见太平。’三日后他又忽然不见——此乃殿下当皇帝的好兆瑞。”“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心想当皇帝的司马昭心中不由一阵狂喜。回到宫中,情绪仍很激动,正欲饮酒助乐,忽然中风不能说话。第二天,司马昭病趋危重,太尉王祥、司徒何曾及诸位大臣入宫问安,司马昭不能言语,以手指太子司马炎而死,时年54岁。当日大臣们就立司马炎继晋王位,谥司马昭为文王。这段故事写出了司马昭因乐极生悲,中风而死的惨剧。 中医认为中风一般多由肾阴不足,心火炽盛,肝阳偏亢,肝风内动,或气虚、气逆,或血脉痹阻,湿痰壅盛,化热生风所致。中风常发生于40岁以上者,喜怒忧思过度均可成为诱因。中医又按中风的病情轻重,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四个类型。《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指出:“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司马昭当天的症状是中风不能语,第二天虽病危,但能用手指太子司马炎,说明神志仍为清醒。也说明了司马昭的中风是由轻而重,由中经络而到中脏腑,最后呜呼哀哉的。 现代医学将中医的“中风”称为“脑血管意外”,认为系由于脑血管病变而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脑血管意外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或有明显动脉硬化的病人,是老年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脑血管意外包括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脑栓塞、高血压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意外是严重的疾病,病人若长途跋涉,辗转运送到远处的大医院,可能会错过最有利的治疗时机。因此,病人宜急送就近的医院诊治。病人必须绝对安静卧床,维持呼吸通畅,将衣扣解松,去除假牙,头和身体偏向一侧,以使口腔分泌物自动流出口腔外,不因为昏迷而流入气管造成窒息。 呕吐,这往往是脑出血的警告信号,应当特别注意。如果出现了这类中风的预兆,应当卧床休息,千万不要紧张,尽量使情绪保持稳定。要注意观察血压的变化,如果血压过高,要适当应用降压药物;若血压过低,则应停用降压药。同时,要及时就医,以免病情进一步发展成中风。(徐成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