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起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可导致一系列 神经功能缺损事件的发生,是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 的疾病 [1 ] 。通腑泻热是中医药治疗中风的重要法 则之一,可以开窍醒脑、减轻脑损害。现代医学研 究发现,通腑泻热法一方面可以调节胃肠道功能, 促进肠管蠕动,清除氨类、吲哚类等有害物质,预 防和减轻应激性溃疡; 另一方面可以调整血管通透 性,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促进血肿吸收,抑 制缺血区炎性反应,改善神经功能 [2 -3 ] 。近年来 脑- 肠轴的发现为研究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等脑病 的作用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从脑肠互动研究通腑 泻热法治疗中风的作用机制受到广泛关注 [3 -5 ] 。本 文基于脑肠互动理论,以脑肠肽、肠道菌群为切入 点,探讨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机制。 1 脑肠互动是研究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理论基础 “脑肠同病”是中风急性期的重要特征,中风 病情严重程度与腑实便秘相关是中西医学的共识。 系统评价结果显示,卒中后便秘的发生率高达 48%,脑出血后便秘发生率甚至达到 66% [ 6 ] ,中、 重度卒中发病12 周内便秘的存在则强烈提示预后不 良 [ 7 ] 。中风发生后阳明热盛,热与糟粕充斥肠道, 结而不通,见腹胀、大便秘结。其现代医学机制为 中枢神经受损,植物神经紊乱,肠道菌群失调,胃 肠蠕动抑制,分泌液减少,肠道缺水导致便秘。 基于 “六腑以通为用”确立的通腑泻热法是 治疗中风的常用法则之一,目前已具有成熟的理论 体系和广泛的实践基础。脑与肠密切相关,二者生 理上相互依赖,病理上相互影响。脑居巅顶,内聚 精微,藏而不泻; 肠居下焦,传化糟粕,泻而不 藏。中风后脑髓受损,脑主神明失职,大肠传化不 利而致便秘,体内糟粕蓄积,浊气不降而上逆,浊 气上逆,损伤脑髓,则形成恶性循环。从现代解剖 学角度看,脑居颅内,与脊髓相连,通过椎管、椎 间孔与腹腔相互影响,大便不通引起肠蠕动下降, 腹腔压力升高,传导至颅,影响脑功能; 大便传导 障碍,毒素不能及时排出,血液有害物质蓄积,破 坏脑内环境稳定,加重脑功能障碍。 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立意有三: 一是通腑泻 下,通降阳明,直折肝阳暴逆; 二是上病下取,引 导血热下行,缓解 “血菀” ; 三是泻下祛瘀,推陈 致新,使暴涨之风火痰瘀有其出路。泻下瘀热,增 强胃肠蠕动,釜底抽薪,促邪外出,以此达到 “上病下取 ”“脑病治肠”的目的。 2 脑- 肠轴是研究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重要桥梁 胃肠神经病学研究已证实,胃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脑- 肠轴相互关联,脑- 肠轴作为脑肠互动 的枢纽,是临床从脑治肠及从肠调节脑功能的基 础 [8 ] 。 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通过神经- 内分泌网络 联系起来,形成脑- 肠轴; 机体通过脑- 肠轴之间的 双向环路进行脑、肠功能调节,形成脑肠互动。脑 - 肠轴由中枢神经系统 ( CNS) 、自主神经系统 ( ANS) 和肠神经系统 ( ENS) 等组成,各系统功 能相互协调,包括下行和上行两条通路。从脑到肠 的下行通路: CNS 接收信息,整合后由神经- 内分 泌网络传到 ENS 或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细胞, 改变胃肠动力,激活肠黏膜免疫,影响肠屏障功 能,从肠到脑的上行通路: ENS 通过神经、免疫、 内分泌等通路将信息从胃肠道传递至脑,细胞因 子、胃肠激素等经血液循环至丘脑,穿过血脑屏 障,传递免疫、内分泌信号; ENS、迷走神经传入 纤维传递至孤束核、弓状核和丘脑 [9 ] 。 脑- 肠轴把脑内分泌系统、肠神经平滑肌系统 及免疫系统有机联系在一起,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影 响胃肠激素的分泌及免疫功能影响胃肠功能; 胃肠 功能的异常又可通过胃肠与神经系统的共有激素与 免疫系统影响神经系统。由脑- 肠轴介导的信号在 中枢和外周间的传递,是联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与 外周的重要途径 [10 ] 。通腑泻热作为治疗中风的常 用法则提示脑与肠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交互调控关 系。中风后脑- 肠轴联系通路紊乱,通腑泻热法可 以通过调控脑- 肠轴,调节脑肠互动,发挥治疗中 风的作用。脑- 肠轴联系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 为研究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作用机制奠定了重要 基础。 3 脑肠肽是研究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物质基础 脑- 肠轴各部分之间通过神经递质或肽类激素 相互联系,维持机体神经- 内分泌网络和内环境的 平衡和稳定 [11 ] 。脑肠肽的分泌与分布是脑肠互动 的主要表现形式,双重分布于胃肠道和脑组织,具 有神经递质和激素作用 [12 ] ,参与多种神经系统疾 病的病理过程,是脑- 肠轴研究的物质基础。 研究表明,中风病患者脑肠肽水平变化可导致 胃肠排空延迟,引起一系列胃肠道症状,急性期出 现的腑实证候可能与脑肠肽水平变化有关 [13 ] 。目 前发现,胆囊收缩素 ( CCK) 、胃动素 ( MTL) 、 胃泌素 ( GAS) 与中风急性期腑实证密切相关 [14 ] 。 CCK 是一种典型的脑肠肽,以神经递质形式调节 脑肠互动,脑内 CCK 直接作用于孤束核内的胃肠 神经元,在延髓水平调节胃肠功能; 肠道 CCK 作 用于迷走传入神经元,刺激中枢神经,引起神经活 动改变。CCK 在中风腑实证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 用,通腑法作用机理可能通过调节体内 CCK 水平 而实现 [15 ] 。MTL 和 GAS 主要分布于胃肠黏膜和中 枢神经下丘脑、垂体、小脑,可以抑制胃排空,增 强肠道运动。脑卒中后脑损伤或颅内压增高,组织 缺血缺氧,胃肠蠕动减少,反馈性引起 MTL 和 GAS 分泌; 全脑血流降低或者血肿刺激促使神经 细胞异常分泌,在血脑屏障破坏时释放入血,血浆 MTL 和 GAS 水平明显升高 [13 -14 ] 。已有研究证实, 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患者空 腹血浆 MTL 水平较其他证型显著升高 [16 -18 ] ,究其 原因可能在于中风病引起 MTL 释放增多,胃运动 停滞,导致痰热腑实证,痰热腑实证患者胃肠排空 减慢,激发神经分泌反馈调节,机体释放更多 MTL。 中风后神经- 内分泌- 免疫网络紊乱可表现为脑 肠肽分泌改变,产生胃肠动力障碍,出现腑实证 候。通腑泻热法可以增强胃肠蠕动,调节脑肠肽水 平,而脑肠肽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病理过程发挥 重要的调控作用,所以通腑泻热法调节脑肠肽水平 变化可能是其治疗中风的重要机制之一。 4 肠道菌群是研究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重要靶点 肠道内微生物在脑肠互动关系中发挥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人体肠道内定植了数量众多、种类丰富 的菌群,肠道微生物可以影响大脑功能和宿主行 为 [19 ] 。肠道菌群与脑卒中紧密相关,大部分卒中 危险因素以肠道菌群为媒介对机体产生不良影 响 [20 ] ,而早期添加益生菌可改善中风患者营养状 况及肠道功能紊乱,减少并发症,增强机体免疫 力 [21 ] 。 肠道微生物通过脑- 肠轴对宿主的应激、免疫 和情绪等产生重要影响,平衡的肠道菌群维持宿主 健康,而失调则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风后 脑- 肠轴功能紊乱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脑组织结构 变化通过推移、牵拉中线结构影响脑- 肠轴上下行 神经联系通路; 神经- 内分泌紊乱则引起肠屏障功 能障碍、肠道免疫功能低下,导致肠道细菌易位、 肠源性感染、菌群结构改变。此外,肠道菌群失调 可影响脑- 肠轴功能,加重中风病情,其机制为肠 道菌群通过神经- 免疫- 内分泌通路导致脑- 肠轴功能紊乱,肠黏膜细胞之间紧密连接下降,通透性增 高,屏障功能破坏,大量内毒素易位进入血液,引 起病情恶化。 通腑泻热法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药物进入胃 肠道从而影响肠道微生物,可能改变肠道菌群的组 成和结构,改善肠道内环境,促进微生态平衡,而 肠道微生物则可以影响宿主大脑功能和行为。基于 此,通腑泻热法改善肠道菌群可能是其治疗中风的 又一重要机制。 5 总结 中风患者的脑损害及其病情严重程度与腑实便 秘密切相关。通腑泻热是治疗中风的重要法则,腑 气一通,往往病情逆转,但通腑泻热治疗中风的机 制目前仍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脑- 肠轴的研究进展可为破解这一问题奠定基础,机体 通过脑- 肠轴调节脑肠功能,形成脑肠互动,脑肠 肽、肠道菌群在其中可发挥重要作用。今后研究可 建立中风动物模型,通过观察排便作用、肠道菌群 变化、肠道平滑肌收缩力改变等,研究通腑泻热方 药对肠道功能、脑功能的影响,从脑肠互动、脑- 肠轴角度,探讨通腑泻热治疗中风的分子机制,以 期为脑肠相关疾病的防治研究提供新思路。 来源:中医杂志 作者:李建香 过伟峰 傅淑平 袁梦果 刘云芳 顾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