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老早年从师湖北省著名老中医叶国芝,潜心学习中医药理论及临床。已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善治各种疑难疾病,特别是对中风脑病等疑难杂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形成独具一格的治疗体系。笔者有幸跟师学徒,受益匪浅。现将万老治疗中风脑病的学术思想及诊疗经验介绍如下。
1中风脑病与肝肾脏腑的关系
中风脑病之中风,与《伤寒论》之外感中风所指不同,万老认为中风是以卒然晕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特征的疾病。万老认为其病位在脑,与肝肾脏腑密切相关。《内经》认为“脑为髓之海”,“头者,精明之府”,其主要功能是使人精神充足,肢体活动敏捷有力,耳聪目明。又如《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故万老总结,中风乃髓海不足,脑失所养,可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肢体乏力,甚则晕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等症。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骨生髓。因此,万老认为只有肾中精气充足,才能主骨生髓,出现“髓海有余”,从而“轻劲多力,自过其度”。肝主藏血,血脉充盈,则髓海得养。若精血衰耗,水不涵木,则可致“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故肝肾两脏与中风脑病关系甚密,临床辨证与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
2中风脑病的病因病机
万老认为,“中风”之邪非外风起主导作用,往往因外风为诱因,引起中风的主要因素是“内风”,亦称“类风”。万老推崇张梦侬之论,而将气虚逆乱,血热阴亏,肝肾不足内在因素导致的病理变化总括于“风”之中。即“中风”的病理因素可以概括为“风、火、痰、瘀”。主要的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主因肝肾之阴下虚,则肝阳易于上亢,复加饮食起居不当,情志刺激,或感受外邪,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故见卒然晕仆,不省人事。或因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因暴怒血菀于上,气虚失运,瘀血停滞。皆可导致神窍被蒙,而出现中风诸症。故万老在临床上无论辨证论治还是处方用药,都以“风、火、痰、瘀”为重点,往往可达到满意的疗效。
3中风脑病的辨证施治
万老根据“风、火、痰、瘀”的病理因素,将中风脑病主要分为以下几型进行辨证施治。
风火痰瘀型
此型多见于形体肥胖患者,实证为主。除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主症外,多可见头晕目眩,面红耳赤,咳吐痰涎,口苦咽干等症。舌红,苔黄腻,脉弦或弦滑。治宜熄风化痰、泻火通络。方以温胆汤加减:橘红12 g,枳实12 g,竹茹12 g,姜半夏12 g,黄芩12 g,茯苓15 g,天麻15 g,钩藤15 g,山栀子10 g,益母草30 g。风盛者加白蒺藜、草决明;痰盛者,加浙贝母、石菖蒲、天竺黄;火盛者加黄连、大黄等。
阴虚风动型
此型患者多形体消瘦,虚证多见。临床除中风主症外,还可见眩晕耳鸣,烦躁失眠,手足心热等症。舌红绛少苔,脉弦细数。治宜滋养肝肾,潜阳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化裁:怀牛膝30 g,生龙骨15 g,生白芍15 g,天冬15 g,生麦芽10 g,生牡蛎15 g,玄参15 g,川楝子10 g,茵陈蒿10 g。气虚显者加党参、太子参;血瘀重者加三棱、莪术。
气虚血瘀型
此型初见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言语不利外,还多见手足肿胀,口角流涎,纳呆,便溏等症。舌暗淡,苔薄白,脉沉细。治宜益气活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在辨证分型内治同时,万老还擅长外治法治疗中风病,自创中药酒浴疗法。适用于中风病恢复期患者,症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肿胀,筋脉拘挛等。使用方法:中药酒浴液250 mL(组成:黄芪、鸡血藤、木瓜等)置于桶中或浴缸中,加适量36 ℃-40 ℃的温水,搅匀后试水温以患者适应为度,然后将患肢置于桶中或浴缸中浸浴,每次15 min,1周3次。
附 验案举例
程某,男,58岁,于2010年8月9日初诊。患者形体肥胖,诉3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麻木,未予重视,呈进行性加重。刻诊:左侧肢体乏力,活动不利,左手肿胀,握物无力。伴头晕目眩,面红耳赤,咳吐痰涎,烦躁等症,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脑部CT检查显示:右侧脑部基底节区多发性梗死。西医诊断:脑梗死;中医诊断:中风,证属风火痰阻型。治宜熄风化痰、泻火通络。方用以温胆汤加减:橘红10 g,枳实12 g,厚朴10 g,浙贝母10 g,竹茹12 g,远志10 g,石菖蒲10 g,生地黄12 g,钩藤30 g,陈皮10 g,天麻10 g,蒲公英30 g,姜半夏10g,山栀子10g。水煎服,每日1剂。1周后复诊,患者肢体麻木,乏力症状改善,无明显头晕目眩、咳吐痰涎的症状。守原方再进7剂。2诊时,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继服1月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